品味经典诗词之美  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之我见
dabing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品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彩美于一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给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观点。
一 朗读激趣 感受诗词音乐美
兴趣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古诗词阅读兴趣的激发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读”,朗读诗词,是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长期的朗读能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达到陶冶性灵,开阔心胸,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取得提升的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最近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
材,强化了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增设了背诵默写的篇目。若是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式,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教师要从读的方法人手,别出心裁,引导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词音乐之美,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诵背诵。老师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诗词朗诵磁带或光碟进行示范引导,老师的朗诵大体功较好的,更可与学生同读。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主要从朗诵方式和技能上取得提高,注意掌握朗读的节拍、音韵、重音等。鼓励高声朗读,增强领略的近义词自信。
2.  掌握必然朗诵古诗词知识
(1)读准句读。古诗文教学,除强调读准字、词之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诵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得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句读”《辞源》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停止和停顿的地方。元黄公绍《韶公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句读”是口语中的“吟”,不同于“标点”,它形成于语意的中止、停顿等语意的口语痕迹,
是“气”的艺术再现。“句读”对指导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的表达文章内容、思想有重要意义。
朗诵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利用量,即轻重。若是在朗读中均等用“气”,则必将流于平淡,失去起伏与抑扬。一如歌曲的起伏与乐谱音的轻重标识一样。通常,轻重音别离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按照全诗有慷慨悲壮的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屹立着的山岛就呈此刻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
(2).读形象,体会情感 。 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需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紧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
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描述了“
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滔滔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将秋季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读懂了这种形象也就读懂了充满了时期忧伤和个人境遇感伤,有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的情感,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心里深处。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早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细细品读这些景物咱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心里的安宁,愉悦。诗人就是通过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只有效心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硕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
(3)读自我。  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读字、词、句读,那只是最初的接触,让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古诗的审美气氛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披文入情”,解读古诗的形象,品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
中秋节放假安排 2013
苏轼的《定风波》中咱们在读形象阶段,能体会到作者的坦荡的胸怀和开朗倔强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仔细品味作者
遇雨的经历及面对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够感受到苏轼的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面对着冒着满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却能任其自然,说出“一蓑烟雨任生平”的苏轼,我们该如何呢?这时你就是那位“此心安处是吾乡”,能履险如夷的苏轼了,这时再朗诵这首词学生的精神境界就提升了,就会取得特有的体验,一种高贵感得以实现。
读的进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进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的进程,一种美好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语气、语调、节拍、自然恰切的句读训练,可使朗读像音乐般美好悦耳,悦耳迷人,让学生在读出形象基础上去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读出自我的理解,从而实现与古诗的情感沟通和对话。营造朗读的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典诗词
掌握技能,体会语言美与意境美
1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
狼的格言  诗歌的意境,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真实、可感可信,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瘦马,和那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的马上“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黯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二、抓关键文句,解读文本 a hundred times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含英咀华,揣摩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怀。如北宋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 “老夫”一词折射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出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苏轼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一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虽遭受打击仍不失一颗爱国心,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冲破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境界全出,如果
去了“闹”字则平淡无奇。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全诗顿然改观,如果去掉则无甚稀奇之处。因为它的表现力最强,在诗中传情达意最为活跃。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题目里的“喜”字,它烛照全诗,使全诗呈现出一片亮。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的“绿”字,彩鲜明,储满诗意,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的明丽春和盎然生机。孟浩然《临洞庭送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诗人想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与诗的主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