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秋节的藏头诗词大全
中秋节的藏头诗篇
    一、
    恭喜丰收又一年,
    祝辞敬贺礼周全。
    中天皓皓婵娟靓,
    秋意浓浓月饼鲜。
    佳酿频酙添富贵,
    节期常到庆团聚
中秋节的诗歌    快人每被舒心顾,
    乐事相随总纠缠。
    二、
    恭喜丰收又一年,
    祝辞敬贺礼周全。
    中天皓皓婵娟靓,
    秋意浓浓月饼鲜。
    吉事常临头上戴,
    祥风不去掌中眠。
    如潮福禄联翩至,
    意气飞扬每一天。
    三、
    中庭〔霜降〕绿荷残,
    秋景萧萧夜浸寒。
    佳境思亲怀旧友,
    节时绵雨度难安。
    就观归燕衔明月,
    要将乡愁寄云间。
    到看院中菊绽放,
    了然万物化成烟。
    四、
    中原大地多华瘁,
    秋至三江水更蓝。
    举鼎拔山古项羽,
    杯中锦绣今古龙。
    圆镜曾破留半壁,
    月在今时复复原。
    五、
    中文中画中国情,
    秋果秋香秋意浓。
    快语快歌快赏月,
    乐山乐水乐融融。
藏头诗简介
    藏头诗,是杂体诗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将特定的字暗藏于每句的首字中。同时藏头诗也是诗歌中一种特别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
字。
    将要表达的意思或要说的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又名为嵌头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的某种特有的思想。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好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愿。如今受多方面影响致使许多人分不清藏头与嵌头之分。
    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根据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其次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由于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聚,又称为团聚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风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
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厉 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风俗。月饼象征着团聚。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讲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和如今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渐渐进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依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消失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
    依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其次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展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聚,因此又叫“团聚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聚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巡游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聚节”中秋晚上,中国大局部地区还有烙“团聚”的风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