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
戏仿与中国当代文学戏仿
作者:***
来源:《博览书·教育》2015年第03期
        戏仿(parody)是一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用语,意指一种西方叙事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又被译为戏拟,或者滑稽性模仿。戏仿以某个前文本为基础,进行模仿,只保留前文本的形式,而更换其内容,往往带有嘲讽意味,其特征是鲜明的戏谑性、颠覆性、与批判性。“戏拟”概念最初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1589年,英国牛津词典首次给出戏仿一词的明确定义:戏仿是“模仿,使之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荒谬。”
        西方文学中戏仿的创作实践始于十七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珂德》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进行了讽刺性模仿,由此首开戏仿文学之先河。此后,戏访文学一直被看作是“寄生的文学”,因而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未曾受到重视。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下,文学经典受到质疑,西方作家对文学的虚构本质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戏访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文学手法,演变为一种主要的文学解构方式,被广泛
采用,成为风靡世界的一个主要后现代派叙事手段。后现代戏仿的代表作品是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该小说以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为戏仿对象,保存了其中基本故事要素,但将原作主题的纯洁美好换成了龌龊异化。地点从幽静的森林改成喧嚣的现代城市。充满童真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变成了庸俗不堪的七个食品商人,美丽纯真的白雪公主成了这七个食品商的共用,因而变成了性病患者。美丽的童话世界被彻底瓦解了。
        戏仿是文学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文学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所有作家都再现他的前辈”,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曾做如是说。作家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借鉴取法前人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严肃也罢,戏谑也罢。互文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互文实践是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这就是为何虽然西方戏仿风行于二十世纪,其源头却在十七世纪,即西方小说诞生之初的原因。戏仿在西方小说诞生之日便跟着问世,并陪伴着小说一路走到今天。戏访手法与文学共生现象是作家创作实践必然结果。法国批评家克丽斯蒂娃认为“一切文本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文本,…而依赖借用和改造的戏仿当然就是一种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