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俗小说
教学要点:
1、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2、张恨水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①通俗小说的特征
②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③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一、通俗小说的特征
文学地位不确定,一直没有被捧高;以小说为主,是“小道”、“闲书”,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近些年在研究上被重视。
在民国后五四前的一段时间,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旧派通俗小说曾一度独占文坛,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也开始自身的重新调整。
有别于新文学创作,称“民国旧派小说”。
比之新文学:(1)观念上:政治功利性弱些,商业目的性强
(2) 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3)创作方法上:有明显中国传统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
(4)读者:广大市民层为主
二、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1、民国旧派小说
1912-1917,“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繁盛。
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风格偏
于世俗、媚俗。民国旧派小说的概念比它更大。
常用语: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礼拜六》,1914年创办的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200期。
代表作品:1912,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霣玉怨》(号称“三鼎足”)
《玉梨魂》:骈四俪六,雕红刻翠,骈散结合的写法。书生何梦霞与主人家寡媳白梨娘的爱情悲剧,一殉情一殉国。二人有诗词酬答。 徐枕亚接写《雪鸿泪史》,假托何梦霞日记,细加安排,进一步扩大《玉梨魂》影响。风行原因:旧诗文体中融新的东西,让读者既熟悉又新奇;旧制度男女婚恋无望,为许多人切身感受;受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影响,高洁女性,日记交代,后记凭吊,渲染感伤气氛。——骈体小说搭上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预示民国旧派小说开头就具备过渡性地位。
其他作品:李涵秋《广陵潮》,谴责小说,为社会言情长篇,学《红楼梦》把“情”写足。结构庞大松散,牵出数十种“潮”为名的小说。
参见P23.
2、新文学崛起后旧派的调整。
1917,新文学阵营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抨击其思想陈腐守旧,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记账”叙述法,词语套路性强,腔调、意境仍袭旧章回体小说。
老牌鸳蝴阵地《小说月报》1921年革新,茅盾接编,《礼拜六》亦复刊,在市场较量中新文学获胜。但新文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生。旧派小说在向“下”、“俗”发展的过程中,争取了老派市民读者。
旧派小说对新文学的反击:抄袭外国,性欲描写(鸳蝴自认为高雅,认为新文学的“爱情”都是),党同伐异。
旧派在语言、叙述上也渐渐加上些“现代”的东西,但走不出“游戏”、“消闲”、“世俗”的天地。但不善理论研究,在纸面上被新文学打倒,然其创作在民间有广阔市场。
中国当代作家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发展,产生很多类型且成熟的作品:言情、武侠、社会、侦探、历史等。作家:“五虎将”徐枕亚、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旧派小说与新文学在不同的读者中繁荣着。
三、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1、沦陷区
繁荣原因:沦陷区(京津沪宁杭)本就是通俗文学大本营,商业繁荣、经济中心;沦陷后新文学作家大批撤退,新文学急剧萎缩让出市场,日伪对高雅进步压制,对通俗放手;读者方面,沦陷后人们的灰暗心情需要通俗文学填补心灵空虚。
代表作家:
<张恨水(国统区重庆)>、刘云若(沦陷区天津),体式上体现出现代特征,社会主题更深入、重大,用言情探索人生。
刘云若:代表作《红杏出墙记》,写作非常投入。
秦瘦鸥:《秋海棠》,当时的畅销书。军阀姨太太与伶人相好,受军阀摧残,秋被毁容,带女儿隐居乡间,待罗湘绮到父女二人,秋带病跑龙套倒毙于舞台,以悲情动人,主题严肃,同情平民的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据当时天津一军阀杀戏子的新闻改写,中心在虚构的部分(体现出现代性)
苏青(上海),从女性视角探视女性人生,亦是雅俗共赏的。平实的写实体,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写男女情事,“言情”是内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现代中国女性如何摆脱家庭主妇命运,走上职业女性道路),女性涉世,终遭幻灭的过程与其间心态。俗气不失真诚。是当时畅销书。
梅娘(华北沦陷区),“南玲北梅”之一,描写大家庭女性的生存状态,叙述比张爱玲俗,但比苏青雅。有“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写了大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抗性、行动力逐步加强。
△北派武侠:“五大家”: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
其现代性体现在对“侠”精神的现代阐释:
(1)在现代社会,独来独往的游侠陷入越来越孤独的境地,理想的江湖不存在。
(2)以侠的世界批判现实,有隐喻
(3)以侠的人格、生命境界的开拓,肯定现代人的抗争,肯定人性。
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非现实世界,剑仙、魔怪,生命的抗争主题,充满瑰丽想象,融中国文化于其中。
②宫白羽:社会武侠,《十二金钱镖》《偷拳》,以很多典故命名武技,文学彩浓厚。
③郑证因:《鹰爪王》,阳刚气足,创很多武技。
④王度庐:悲情武侠,善以性格、心理、动作为重心,叙述时主观情感浓烈,“鹤-铁系列”(鹤惊昆仑,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⑤朱贞木:奇情武侠,《七杀碑》
章回体的消解叙述人称多变,描写能力加强,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大量运用。——现代性的体现。
2、国统区
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徐訏,无名氏
自30年代以来,都市大众,尤其是年轻的新派市民的文化消费口味日益时髦化了。因此,继“新感觉派”而起的徐訏和无名氏,在本时期创作的大量时髦、洋气的传奇小说——现代罗曼司,遂广为流行。他们的作品量相当大。
现代罗曼司:都市大众传奇小说。
徐訏的代表作有《鬼恋》、《风萧萧》等中长篇,无名氏的代表作是《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等长篇。
作为时髦的都市大众文学,现代罗曼司以时髦趣味和媚俗效果为目标,其类型特征是传奇化情节、男女性情结和异域性情调。因而不论是徐訏的缀以哲理,还是无名氏的饰以诗情,
甚或精神分析、革命题材和现代技巧的运用,都不具有真正先锋性的艺术意义和真正严肃或严重的思想意义。
但徐訏和无名氏的贡献也不容抹杀:他们为趣味改变了的都市大众提供了合乎其口味的既时髦(现代)又轻松的文学读物,从而完成了30年代新感觉派提出的建设“有趣味的轻文学”(即适合现代新派市民要求的都市大众文学)的任务。因此,现代罗曼司的成功,标志着都市大众文学终于获得了符合其服务对象的要求的现代形式和现代内容,它虽然与解放区为工农兵众服务的大众文学有着重要区别,但二者均属历史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新文学的大众化。
第二节张恨水
一、生平和文学史地位
30年代,上海等个别发达城市产生了现代通俗文化的环境,出现了以城市职员、店员、部分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通俗文学读者。
“社会言情小说”首先进入现代小说行列,使得“通俗”真正“现代”起来了。
张恨水,鸳蝴派后起之秀,改良派。比老一辈视野开阔,一开始就注意改革。是当时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40年代国统区的通俗作品也是以他为代表的。
原名张心远,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幼入私塾,读四书五经,红楼、三国非常吸引他。十几岁便对小说入迷,自己尝试写作。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思想上亦有触动,但仍最嗜风花雪月式的辞章。父亲去世后,因家贫,为生计而创作,渐有作品刊载。(可见要多练才能成就大家)
1924年,接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春明外史》开始在其上连载,一发不可收拾。一生创作一百多部中长篇通俗小说,二千多万字。
二、主要作品
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1、《春明外史》:
才子佳人的小说,报人杨杏园与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青的故事。展开当时社会上下层纷繁的生活画面。承《广陵潮》“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模式,且已在形制、构思上吸取外国小说特点,视点是城市平民的,又有反映社会的深度。
2、《金粉世家》(1927-1932):
张恨水走出鸳蝴派章回小说的开始,张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为保证结构整齐划一,列人物表,注明情节。
金家的衰落是由于子弟不肖,根深蒂固的封建纨绔性。
冷清秋的命运,解释为“齐大非偶”,属市民见解。但全书对平民女子才艺、诗情、操守的由衷赞美,寄托了对东方式玉洁冰清传统风范的倾心。小说洋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以及理想遭现实摧残后引发的伤痛感慨。描写的细致、倒叙的开头、结尾的半开放式,超出一般章回小说格局,与新文学打通。
“齐大非偶”:书中冷清秋的解释,也是作者的解释。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论者常拿此小说与《红楼梦》、《家》对比。《金粉世家》是温良、俗的,《家》是激烈、雅的。
3、《啼笑因缘》:
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上一气呵成地连载。北方的故事在南方引起轰动,奠定了张成为全国性通俗小说大家的名声,能打入老牌市场是因其超越了鸳蝴。属畅销书,有了很多续作,作者亦违背初衷续写十回,破坏了原本的结构。
(1)成功的原因:肉感、武侠之外的路线,情调是通俗文学,令人耳目一新。
艺人沈凤喜(天真、纯洁、美丽)
都市男性理想生活境界 侠女关秀姑(美丽、侠义、帮夫、痴情)乡间传奇彩
摩登女郎何丽娜(美丽、有钱、有势、痴情)都市富丽想象
(2)对沈凤喜背叛的评价:刘将军强夺凤喜,沈禁不住诱惑而背叛樊家树。一般的谴责被伸入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描写代替。对沈柔弱、虚荣性格、天真薄弱意志的刻画、反复的心理叙述,非旧章回小说所能容纳,提出中国的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道德心理相互冲突的主题,这在封建残余势力较强的地区,此种冲突的“中国特”尤为鲜明。
(3)对官商两类加在中国平民身上的都市恶势力,作者偏于展现官的方面,如对沈凤喜被压迫的同情。
沈受到樊的喜爱,胜过洋气的何丽娜,而在何抛弃繁华、归隐学佛后反倒有与樊结合的可能。这蕴含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失落的一种惋惜、回顾的复杂心情。
沈凤喜的沉沦,与城市环境对其戕害有关。出身、职业、教养造成其可悲的性格,也体现了市井文化的阴暗面。能看到这一点,说明作者对传统保持了清醒的态度。
(4)社会言情之外,渗进“武侠”因素。
南方文人久居京华,通俗文学的北方气质被南方文化接受并调理后形成的特,是其魅力之一;文字亦为言情掺合侠义,细腻中有豪爽。
形式上,质、体都是章回体,但不似原先的章回体,结构非一段一段的,照原意,有一全开放的不交代主人公结局的非鸳蝴式结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