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译小说
    林纾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绝岛漂流记》等。有人说:“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也是当时翻译最多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起到了介绍西方文学,使当时的中国人拓宽了眼界。
2.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又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1932年解散。
3.乡土小说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指当时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他们是多以故乡农村或者小镇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鲜明特的文学创作的体。乡土小说作
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代表的作家作品有五四时期: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十年代:沈从文《边城》,四十年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零余者”形象
    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角男青年为例,他们大多是一些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处处碰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他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懦弱颓废,他们最终无法摆脱困境被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挤出了现实生活的轨道,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和时代的多余的人。他们是被损害与被压迫的弱者。
5.新格律诗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
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伟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子的均齐”,押韵,每行诗“音尺”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
6.东北作家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体。七七事变后,东北沦陷区文学中最突出的现象便是对“乡土文学”的倡导,不是写游子对故乡的忆念,而是反思民族危难内在的根源,寻求拯救故乡之路。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彩。主要作家及作品有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开抗日文学之先河,是抗战文学重要组成部分。
7.“孤岛”文学
是指1937-1941年,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只有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这部分地区为“孤岛”,一些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留在这类似于汪洋中的“孤岛”的外国租界里运用各种文学形式积极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在杂文创作(《鲁迅风》)、戏剧、出版、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以戏剧活动最为活跃,代表作品有于伶《夜上海》、阿英《碧血花》。文学作品主要成就有《鲁迅全集》。起到了极大的振奋人心的作用,故这种特殊地区的文学创作史称“孤岛”文学。1941年12月,“孤岛”消失,上海地区的文学创作也纳入了沦陷区文学之内。对抗战文艺做出巨大贡献。
8.第一次“文代会”
    1939年7月2日,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中国自五四时期以来的新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提出了当代文学的任务和性质:
性质: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但除此以
外,当代文学还有其他各种性质: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2、现实主和义浪漫主义并行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3、当代作家对于新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便应该在制度性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来确立和贯彻自身的专业性,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问题。
成果:1.成立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选举郭沫若委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
2确定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讲话》,文艺运动的总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3.不足之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不良影响。限制文艺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