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及诗歌风格
杜甫简介
重要时期
主要经历春夜喜雨赏析
代表作品
思想主题
诗风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
生于官宦家庭,成长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被誉为“诗史”。
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结识高适。
长期的壮游,为他早期的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彩。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壮志凌云、对未来充满希望。
沉郁顿挫
沉郁:诗歌内容深广,主旨博大,情感深沉苍凉、浓郁、忧愤。
(与诗歌主题有关)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与诗歌表现技巧有关)
困居长安时期
(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十年成就了忧国忧民诗人
《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孤独无奈。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后因直言屡屡被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会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月夜》
《春望》
《哀江头》
《悲陈陶》
“三吏”
“三别”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西南飘泊时期(48~58岁
这个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水槛遣心》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
《登楼》
《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又呈吴郎》《登高》
《秋兴》
《三绝句》
《岁晏行》
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怀,有隐居心境的恬淡和对亲人故乡的思念。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点 
分类
特点
代表作品
思想情感
叙事诗(寄情于事)
1、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
(以小见大)
如“三吏”、“三别”组诗
写战乱中的别,选取了三个典型:一个是“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别,一个是“子孙阵亡尽”的老夫妻的垂老别最后一个是被战争摧毁了家园、只剩光棍汉的无家别这三个事件,三个典型,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沉灾难。 
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
1、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2、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罪行的强烈憎恨,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
3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
4、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忧国忧民)
常用艺术手法
一、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借代等。
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3、叙议结合
2、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3、重视细节的描写。
(1)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事物的本质。
(2)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垂老别》中写老夫妻分别的场面:“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这老妻的哭,不是“牵手顿足拦道哭”,而是“卧路啼”。这逼真的细节描写,最生动有力地表现这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之间的感情和战争的惨酷,具有摧心裂肺的艺术力量。
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细节,它不仅提示了那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4、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描写中。
《哀江头》诗人用了大量篇幅回忆“李杨昔日游玩曲江的盛大场景”,客观叙事中隐含诗人情感,讽意自见。
5、采用俗语
(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都是民间俗语,经过熔铸加工,增添了表现力。
抒情诗(寄情于景) 
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悲苦意象中:秋云、暮砧、残炬、大江、孤舟、孤雁、猿啼、落花、落木、寒月等。
《登高》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中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那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9分)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B【解析】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①首联“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可见诗人忧的是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可见诗人忧的是饥寒交迫,度日如年。
③“欲出畏虎狼”表明诗人忧的是天下大乱,叛军横行,百姓无法地生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6分)
答:(1)表达了诗人的怨恨之情。“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起,更勾起怀远之情。营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怨恨之情。而“老马不必取长途”则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悲愤之情
(2)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诗中提到“落日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体现
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豁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的慷慨之情。
【分析】开放题,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并无矛盾,强调的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首诗表达的是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赏析】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另外,诗人在这里也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