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五代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寒:即秋。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
B. 第一联的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6.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 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古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9.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0.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春夜喜雨赏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字和一个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字的妙处。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个字连用,将”“”“”“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井梧:井边的梧桐树。缄:包藏。斗:北斗星。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15.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莫笑二字,表达诗人对农家淳朴厚道民风的赞赏。
B.颔联写诗人困顿之后的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描写春社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
D.全诗紧扣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字的妙处。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字,而处处显,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宜阳:县名,在当时是著名的风景区,游人如织。然而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经过宜阳写下此诗。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春行即兴》相近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山房春事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来反衬人们的,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