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一、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
蝙蝠的启示。
  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
  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
  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
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
  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用剥茧法。即通过语言文字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琥珀》一课写的是一块包有两个小虫的琥珀。
  人们认识这块特殊的琥珀是从这里入手的: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虫,而且仍旧好好地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的圆环。根据这块琥珀的特征(个性)和这两个小虫的生活习性,按照一般琥珀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想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便能晓悟两个哲学观点:一是个别和一般。讲读从整体考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品词悟理:
  ①什么是琥珀?②课文中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出有关语句。③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三个阶段?④“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形成这一状况?⑤松脂球形成化石这一阶段,需要哪些条件?⑥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包有两个小虫呢?⑦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出什么?这样由引导学生分析这块琥珀的形成,得知一般琥珀形成过程的认识,像剥茧似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掌握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二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教学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在一起的有关部分,引导学生议论:①造成松脂一定要往下滴的条件是什么?②苍蝇和蜘珠怎么会让松脂包住呢?③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凑巧?④假如树干
上没有这两个小虫,或者距离很远,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透过语言文字步步推进,让学生认识到,一大滴松脂包住两个小虫看来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偶然性),但从这时的情况看,松脂往下滴,两个小虫停在树干上,松脂包住小虫又是一定的(必然性)。这就使学生领略到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因素的深刻道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理脉悟味,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说明文的脉络,往往通过因果、相承等等逻辑关系来展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特征,而这又每每通过结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中,可教给学生“关系法”,即分析层次,理清和把握作者阐发事物特征的思路,领悟意味,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蛇与庄稼》是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撰写的。教学时理文脉,可从不同角度去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一是抓因果关系,培养判断能力。第一段主要写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通过四个层次表达的。
  可抓“奇怪”一词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议:第一个“奇怪”指的什么?是什么事使“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洪水后连续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老农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办法?
为什么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大丰收?在读和议的过程中,学生便发现3、4句和9、10、11句,第6、7句和第12句之间都是倒装因果关系。
  其中第10和11句之间,以及第11句几个分句之间也都是因果关系。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句与句、句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脉络分明地揭示了蛇、田鼠、庄稼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田鼠与庄稼是直接关系,蛇是通过田鼠而与庄稼产生间接关系,因而是一种复杂关系。而这种复杂联系的决定因素是蛇。
  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条件,判断出事物的结果,这不仅领悟了语言文字中所传授的“道”(事理),而且运用概念判断事物的能力也得到训练。二是抓连锁关系,培养推理能力。第二段描写猫和苜蓿的复杂关系,是通过两个层次间的连锁关系来反映的。
  可这样设疑:猫和苜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课文从正反方面,运用假言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第3句从反面假设推理,第4句从正面假设推理。这两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式的连锁关系,步步进逼,层层推理,深刻阐明了猫、田鼠、蜜蜂、苜蓿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猫是通过田鼠、蜜蜂与苜蓿构成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