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课⽂原⽂)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读书感言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指着⼀⽚繁华、热闹的地⽅,对他
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叹了⼝⽓,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去那⼉,⽽外国⼈却可以住在那⾥?这不是中国的⼟地吗……”⼀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驱使着他,⼀定要亲⾃去看个究竟。
  ⼀个风和⽇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约了⼀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带果真和别处⼤
不相同:⼀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凡,街道两旁⾏⾛的⼤多是黄头发、⽩⽪肤、⼤⿐⼦的外国⼈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正⼤声吵嚷
(rǎng)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中有个⾐衫褴(lán)褛(lǚ)的妇⼥正在哭诉着什么,⼀个⼤个⼦洋⼈则得意扬扬地站在⼀旁。⼀问才知道,这个妇⼥的亲⼈被洋⼈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反⽽把她训斥了⼀通。围观的中国⼈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谁⼜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个⼈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次修⾝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个问题:“请问诸(zhū)⽣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读书”“为吃饭⽽读书”……
  周恩来⼀直静静地坐在那⾥,没有抢着发⾔。魏校长注意到了,打⼿势让⼤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个⼗⼆三岁的孩⼦,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眼睛⼜追问了⼀句:“你再说⼀遍,为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标。上⼀张 128 / 147 下⼀张
东关模范学校第⼆周年纪念⽇感⾔
(⼀九⼀⼆年⼗⽉)
  最可宝贵、最有价值⽽⼜最触动同学诸君之种种感情者,⾮吾东关模范学校成⽴第⼆周年纪念之今⽇
乎?念四⼩时,⼀刻千⾦,拍掌欢呼,全校同庆,亦云盛矣。然余⼀霎时⽽怃然,回忆昔⽇改组成⽴时,缔造之艰难,⽓象之萧条,岁时再历,同学旧友,⼗存六七。抚今追昔,神为伤已。⼀霎时,余⼜欣然,睹今⽇校舍之宏,⼈才之盛,跄跄济济,肃肃雍雍,珥笔者纪盛事,观光者相劳慰,已⾜称⼀时之嘉会也。⽽⼀霎时,余更嗒然。夫创之既艰,后难为继。今年今⽇,进步逾于去年今⽇;明年今⽇之进步,未审亦如今年之于去年否也?
  嗟呼!负此责任者谁乎?其惟吾校校长、教员诸公已⽿,其惟吾校全体诸同学已⽿。余深爱此最可宝贵、最有价值之第⼆次纪念⽇,即不能不厚望我最可钦佩、最有学识之校长、教员诸公,更不能不厚责我最可危险、最有成就之全校诸同学也。
  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隳⾏检,以失⼈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志,⽽⽇事敷衍。校长为学⽣择良教材,教习为学⽣谋深造就,
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教育美满,校风纯正,则此纪念⽇乃可因之⽽永久。由第⼆周年,以⾄第三周年,⽽达于⽆穷期之周年者,实赖我司教育诸公之热⼼维持⽽已矣。
  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何⼈,⾮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
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悉讨?师之⼝讲指画,友之朝观⼣摩,何为为吾相切⽽相劘?⾮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不愧哉!⼀物不知,学者之耻。同学其博学乎?好问则裕,⾃⽤则⼩。同学其审问乎?思之思之,⿁神通之;差以毫厘,谬之千⾥。同学其慎思⽽明辨乎?学矣,问矣,思辨矣,⽽犹或浅尝辄⽌,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是⽽⾮⼈焉。吾恐同学之智识亦⽆由新,道德亦⽆由固,⽽欲丛⼈才、蔚国器,难矣。如是,则书不将虚此读,业不将虚此习,师不将虚此教诲,友不将虚此切磋,吾模范学校不将虚此造就,⽽两周年之光阴不⼜将虚此度过也哉!惟望吾全校诸同学惕然⾃警⽽已矣!
  余于此纪念⽇中抒此谬妄,其以前所云者,为吾校司教育诸公望;其以后所云者,为同学诸⼈勉。韪我罪我,所弗计也。然⽽去年今⽇往矣;今年今⽇,未往⽽已往矣;明年今⽇,他年今⽇,余将拭⽬⽽观吾东关之模范学校,更观吾全校同学之学⽣。
  * 本⽂是周恩来在沈阳上⼩学时的⼀篇作⽂。该⽂1913年6⽉被选为甲等作⽂,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同年,⼜被收⼊《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成绩》⼀书。有关部门对本⽂的评语是:“教不如此,不⾜以⾔教学不如此,不⾜以⾔学学校不如此,不⾜以⾔学校;⽂章不如此,不⾜以⾔⽂章。”“⼼长语重,机畅神流。”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成绩》和上海⼤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成绩精华》两书均收⼊这篇作⽂。
《周恩来早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