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怀念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重点句段。
教学节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两篇课文是谁写的吗?(季羡林)
   你对季羡林爷爷了解多少呢?(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作者在很多的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又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出示题目)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  拼读生字。
   2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这里的“母亲”分别指谁?
   3  作者对这两位“母亲”具有怎样的感情?请你概括说说?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写出“我”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呢?请在文中画出来,并在句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课文中的“母亲”分别指谁?“我”对两个“母亲”都怀着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从哪些句段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
二、小组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出有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读(出示问题)
三、品读思母之情。
   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小组学习情况。先来看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一)出示句子品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个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哪些词最能体现?
    3   对母亲的去世,我为何“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又为何“抱终天之恨”呢?(出示小资料:季羡林幼年时候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季羡林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在绿豆地里,季羡林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有一年夏天,季羡林拣到一小篮麦穗,高兴地递给了母亲。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以后,他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来捉他,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儿子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最后,母亲也笑了。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遥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赡养母亲。然而,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
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4  学生根据材料交流先前问题。
    5怀念母亲的句子  指导朗读: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母子感情丝毫未减,母亲离世了,带着遗憾,带着不舍,一想到这些,作者心如刀绞,痛苦不堪。下面谁带着作者的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
    6  点读——评读——点读——齐读
(二)链读日记:
   过渡:除了这句话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爱,还有哪些句子?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怎样?(关爱孩子,牵挂孩子)
    看到这位母亲,又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曾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的母亲也眼望远方,盼望着儿子回来,可是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直到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作者带着自责、带着愧疚、带着怀念来到了异国,这时我怀念的不仅仅是亲生母亲,还有谁?(祖国母亲)又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呢?
四、品读思国之情:
  (一)出示句子品读: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学生质疑。
  1)“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想或梦境。)
  2)为什么祖国母亲频来入梦?(因为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怀念祖国)
  3)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链读日记1
   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出示句子: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什么意思?(寂寞冷落,凄惨)
   2)为什么作者心中的“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3)说话练习:因为作者感到……所以觉得凄凉,因为作者想到……所以觉得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因为作者感到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朋好友的接触少了,心中有思念,有忧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但他想到祖国、故乡、亲朋好友仿佛觉得他们就在自己身边一样,心中有多了一丝安慰、甜蜜,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链读日记23
    作者身在异国,对祖国的思念深切入骨,下面我们再从1120日和1128日的日记中去感受感受。
 
(五)链读散文《寻梦》:
    作者想念两位母亲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作者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作者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哪个同学来读读作者写的散文《寻梦》的开头和结尾。
   1、点读。
   2、为什么作者的梦是模糊的?
   3、学生出示收集到的小资料(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应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
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4 、想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5、指导朗读:作者知道,在现实中已经再也无法见到母亲了,所以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里与母亲相聚。那我们读这段应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渴盼,失落)
   6、范读——齐读
四、学习写法: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想念祖国,数十年如一日。下面我们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这段与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前后呼应)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过课文后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从整篇课文我们都可体会到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爱意。特别是作者长期旅居在外,却时刻记挂着祖国,就如《我的中国心》写的那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
    2、简介《我的中国心》。
    这是1984年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下面我们就这首歌来结束这节课,让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3、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继续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