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案
2014 9  2   主备人:                大组负责人:         
学习目标怀念母亲的句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的情怀。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课前预习——知识储备
一、 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二、 史铁生(195114—201012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1231日凌晨3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三、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四、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二、用心阅读文章,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疏通文字,并解释下面词语。
憔悴: 
诀别:
烂漫:
时间
母亲
结果
我的转变
第一次
春天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
未去看花
暴怒无常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二次
秋天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未去看花,母亲突然病逝
无所谓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以前的事
第三次
秋天
母亲已去世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完成了母亲生前遗愿
我和妹妹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体味到生命的可贵,决定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重拾生活的信心
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提到三次“看花”,请从课文中出每次看花的时间、结果,母亲和我的表现以及我的态度的变化,完成表格。
课内学习——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完成问题
1、完成预习表格——小组讨论,教师提示总结。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3、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4母亲爱____,更爱__  自己的儿子      _再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研读赏析
(一)默读课文,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躲”“听”等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的逆来顺受。表现了母亲对“我”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扑”“抓”等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在“我”狠命捶打自己腿的时候,母亲急切地阻止我的动作。表现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对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慰、安慰“我”。表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和宽容。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
“憔悴”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积劳成疾的状态,“央求”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耐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祥,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在说话时无意用到了“跑”“踩”等敏感词时,因提及童年的快乐时光怕我“伤心”,而迅速将谈话中止。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保护。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在“她忽然不说了”后面试着补写母亲此时的心理)
明确:母亲说话时唯恐伤害儿子内心的复杂心理,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二)结合以上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明确:是一位宽容、坚强、无私、深爱儿子的伟大母亲。
(三)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出“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结合背景分析,“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表现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杂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表现2、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无情地拒绝。
原因:面对自己的不幸,“我”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四)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从文中直接出“我”懊悔的语句。
明确:“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成熟了。
三、体验与反思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写了各种颜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1)菊花象征了母亲有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2)结尾作者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既是对自己好好活的自勉,也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照应了前文。
(二)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明确: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所以“我”在秋天怀念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四、拓展延伸
(一)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母亲,这段文字的写法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课后练习四
明确:
课文: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本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
(二)(二)
  《平安夜里的母亲》——《同步学习与探究》P10
五、我的收获(阅读记叙文方法总结)
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 赏析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 赏析景物描写
四、 赏析人物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