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10年第11期(总第252期)● 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中心 / 周小普 宋 婧
“小人物”折射出的“大感动”
——《身边的感动》专栏带给我们的启示
《身边的感动》是中央电视台从2010年4月12日起,在综合频道19:55推出的一个专栏。该专栏将聚焦点对准社会生活中一个个普通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事件,虽然每次的播出时间仅有4分钟,但是它带给观众的却是一阵阵涤荡心灵的清风。
一、聚焦“小人物”
人物报道向来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中有着大量的人物报道,很多节目也以表现人物为主要定位,如专门的人物访谈、人物专题等。人物报道以其细腻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独特的经历、特定的性格行为,并可以从中窥视人生与世事,在众多的报道形式中为观众所喜爱。
虽然人物报道在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怎样将其做得更鲜活,一直是业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与以往新闻节目总是追逐、报道热点新闻人物相比,《身边的感动》在承担人物报道职能的同时,显现出鲜明的特。
1.着眼于“小人物”
作为一档人物报道专栏,《身边的感动》在人物选取上独树一帜——选择的全是那些来自生活基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为大家熟知,是散落在人中默默做事的人。他们可能就是我们的左邻右舍,时常也会在街上相遇。然而,正是这些“小人物”做着令我们感动的事情,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这些“小人物”本来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这使得观众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更为关注,对人物的际遇感同身受,为其命运的起伏担忧。选取“小人物”,让观众与他们天然有了一种接近感。
2.“小人物”并不平凡
这个每天4分钟时长的节目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只是以缓缓道来的语调将发生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的温暖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些“小人物”是生活中的普通一员,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让他们虽普通却并不平凡。如在《游艳的
幸福选择》这一期节目中,讲述了虽然男友得了不治之症,而游艳却不离不弃,跟随男友来到偏远山区支教的故事。游艳本来十分平凡,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衬托出她的坚强和善良,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3.“小人物”个性十足
“人物报道的中心是‘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个性是其鲜明特征”①。虽然出现在《身边的感动》中的都是一些普通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每人都有着自己的坚守:有乡村教师守护孩子,如《大山园丁侯万家》;有身体残疾仍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青年,如《病榻上的“大能人”赵仁伟》;有为了给陌生人捐献骨髓而别子增肥的母亲,如《方雅倩:为了一个陌生人的幸福》……
专题研讨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33
SPECIAL FORUM 《身边的感动》对每期节目主题的选择,都是从看似平凡的人身上寻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事例。每次感动的具体对象不同,他们独特的美好品质、行为吸引了观众,使大家能从短短
的4分钟里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动。
二、作观众喜爱的典型报道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战争时期的典型报道是我国媒体的重要报道形式,在宣传战线上一直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需求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典型报道该怎样继续它的使命?
电视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受众广泛、传播形式平易,在“典型”的推出和后续跟进方面有着强劲的潜在功力。虽然《身边的感动》中展现的人物和故事内容各异,但节目为建设精神文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广阔题材是相同的,并显现出典型报道的浓郁特点,提供了典型报道的新模式。
1.可亲、可学的“典型”
典型报道是我国受众较为熟悉的报道形式,一直在我国长盛不衰。但是随着媒体介质的多样化,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受众对于各种媒体报道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身边的感动》中选取的这些“典型”并没有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而是默默在做一些并不轰动,有些事情操作起来并不很难,但却是一般人很难坚持的事情。如《一个贫困大学生的追求》这期节目,讲述的是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徐钢,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仍然想方设法帮助其他同学的事迹。他收集了同学们不要的旧衣物,清洗干净后放在“爱心超市”中供贫困学生挑选。也许这样的人就在你我身
边,他做的只不过是大家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同样,《栾“大奔”拼车》这期节目将每天上班途中免费招徕搭乘者的公司老板栾海的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他的行为既方便他人,又符合当下提倡的“低碳”生活方式。
这些人物和事例的选取别出心裁,具有很强的可模仿性。如果观众中就有像徐钢和栾海这样乐于助人的人,是不是也可以马上从身边做起,去帮助别人?典型报道往往容易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受众只能去仰望,自然会与“典型”产生隔膜,“典型”也就不容易走进人们心里。《身边的感动》报道的这些“小人物”,让受众既觉佩服,又感到亲切可学,他们的事迹具有很强的人示范启发作用。
2.引导正确舆论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要正确地引导舆论。《身边的感动》使观众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全新的感悟。
《身边的感动》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但更多的是故事主人公对并不相识或者并不熟识的人的那份高尚的奉献之情。如《牟雪华:中国馆前的清洁工》这期节目,将在世博会中国馆前工作的清洁工牟雪华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是牟雪华们的辛勤劳动,为世界各地参观游览世博会的人们提供了
一个优良的环境。牟雪华们做的只是本职工作,但是看完该期节目后,人们想到更多的也许正是“从身边做起,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典型报道不仅强调发生在典型人物身上的轰动性事件,还要注重“个性”与“共性”兼备,表现出大体要求的代表性品质。《身边的感动》中树立和传播的这些“典型”身上折射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温暖,这些潜藏在人心底里最珍贵的情愫在该节目的大力报道下得到弘扬。
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媒体,引导正确的舆论是其一直以来的诉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能侧重于宣扬英雄人物的伟大业迹,也需要表现温暖细腻的人间真情和弥足珍贵的高尚品质。《身边的感动》就将后一种作为它引导舆论的方法,使观众在体味浓浓的人文情怀中获得教益。
“失却了轰动,并非社会不需要楷模,而是让这种需要回归原来位置。它提供一种温馨的相互激励的道德环境,一种和谐的社会气氛,如此而已”②。《身边的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对于在一般受众中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众”,栏目在报道的“三贴近”努力中把握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和方式,给受众提供了一盘盘精致的小菜,让人在“感动”中得到道德提升。
3.充分考虑受众的典型报道
作为有着较强舆论引导作用的典型报道,倾向性不言自明。这就使媒体在进行典型报道时难免会在给受众提供的产品中加入太多的“观点”。典型报道一方面希望受众能够接纳报道中所包含的观点和倾向,另一方面又希望不会引起受众的反感。节目要“好看”,就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与感受。
身边的感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往往将受众看成被动的接受者,报道中铺陈着讴歌式的赞美之词,充斥着断语式的褒扬定论,这是对受众的轻视。在这个讯息丰富的年代,传统的报道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受众不再是等待被“典型”击中的被动者。
《身边的感动》中的人物是以其自身行为构成“典型”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栏目以一个个小故事勾勒人物,从细微处入手,注重把故事讲好;随着
34
2010年第11期(总第252期)
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推进、同期的运用,让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自动展现出来,达到了“典型”的效果。在4分多钟的节目中并没有对节目主人公的硬性宣传话语,更没有太多花哨的煽情形容,只有娓娓道来的平和叙事和朴实的平常言词,以此烘托这些“典型”和他们的故事。这种只展现、不渲染的纪实报道手法,让受众从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感受着自己的感动,这才是最好的“典型”报道方式,比生硬的“注入式”褒扬,效果要好很多,为《身边的感动》赢得了受众,也给典型报道的改进提供了最新的模板。
很多观众在看完节目后给《身边的感动》栏目组打来电话,有的表示要对节目中的主人公提供帮助,有的表达了对栏目的认可。一位网友在《我喜欢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这个节目》一文中写道:“自从中央电视台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在《焦点访谈》之后播出《身边的感动》,我几乎次次都收看,像电视台介绍的那样:它是‘以平实的视角,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体现当今社会广大众在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崇尚与追求’。”这样的受众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身边的感动》栏目组从受众那里获得的回馈。
三、充分利用优势,让大家收获“感动”
《身边的感动》作为一档电视专栏,充分调动了画面、同期等各方面的优势,为观众奉上了一道精美的“视听大餐”,让大家充分感受“感动”的力量。
1.形象感人的画面
电视媒体的画面比文字来得更加形象和直接。也许“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电视报道的主角就是电视上出现的那些活生生的人,观众对他们的长相、举止有着直接的观感,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和猜测。
《身边的感动》中有一期节目《玉树灾区的小志愿者》,讲述了一个名叫才仁旦周的小男孩在玉树地震救灾期间,帮助医疗队做藏语翻译、积极从事捡拾垃圾等力所能及的事务的事迹。也许经过文字描述的小才仁旦周,大家只会有个大致想象的模样,但是电视屏幕上小才仁旦周可爱动人的模样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脸颊上的高原红、流利的汉语和藏语,以及对于“志愿者”概念的独特理解,等等,这种直接性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电视媒体的画面对于信息传播来说,更有效率也更形象生动。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这期节目中,
乡村女医生身体行动不便,以及丈夫背着她在大山深处巡诊行医的背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用更多的描述,残疾女医生对于山区民众的奉献以及丈夫对她的支持爱护都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充满个性的画面,给整个报道带来了真实的观感,充分烘托了感人的氛围。
2.真实可信的音响
电视媒体中的音响对于整个报道的展示也十分重要。不同人物的话语以及不同的背景音响,总是能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这些声音与画面融合在一起,使报道更加真实可信。
《农民申玉光在抗旱中牺牲》这期节目中,村民、救援人员等不同人物的话语将申玉光在抗旱中因进洞水牺牲的事迹述说得清晰、感人,让观众对其事迹心生感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村民的表情和表达,是否还能带来如此的效果。
《身边的感动》对于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更多的是选择让事件当事人自己来“说话”,述说经历和想法。通过画面及音响,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渐次展现在观众面前。有感染力的画面、充满感情的声音,都是让观众感受“人格力量”的途径。这些充满细节的画面和声音的传播,给观众留下的是自己的结论和感动。
正如《身边的感动》所说的那样,“感动”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这些“感动”呢?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里,是否需要慢下脚步来体会一下身边这些难得的“人间大爱”呢?《身边的感动》正是将这些也许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是为我们所忽视的小人物发掘出来,活灵活现地推到我们的眼前。
《身边的感动》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受播出时长所限,有的节目挖掘不够深入;一些细节仍需细细打磨,以形成更强的代表性;个别节目结构还不够顺畅,叙事不够清楚。但是该栏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感动的“身边人物”,也给电视媒体的人物报道和典型报道探索出一条新路,留下了长久的“身边的感动”。
□本文编辑:朱旭红
————
注:
① 吴春一、苏丽娟、吴玺:《电视人物报道例话探讨》,
载《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
② 陈力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演变的环境与
理念》,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