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亡羊补牢》教案
2023年《亡羊补牢》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板书:赶快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如果……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________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补牢”呢?——及时补救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亡羊补牢教案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习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习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深切的感悟,将学习文本与追本溯源,学习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
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2023年《亡羊补牢》教案2
  活动目标:
  1、会说成语:亡羊补牢;理解成语的意思。
  2、知道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的进行人物的表现。
  活动准备:
  《亡羊补牢》ppt图片、牧羊人、老农、狼和羊头饰。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理解成语的意思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想听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完了我要提问的哦。
  (1)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