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
3、能结合故事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给大伙儿说一说?
大伙儿还读过哪些语言故事?
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截了当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3。一个学生依照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伙儿愿不情愿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情愿、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依照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2、学写“盘缠、硬”、
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依照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伙儿:是相反不?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亡羊补牢教案
教师接着问:读第一句,明白了什么。
生2:坐车人特别固执。特别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如此做,他确实如此愚蠢不?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您如何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不?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您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如何问话的,坐车人又是如何回答的?
3、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
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考虑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如此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依然如此愉悦,还能够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明白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不管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您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总结故事内容,让学生大体掌握故事内容。
总结故事道理
六、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明白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