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广西柳州市三江中学808班曹克纯
指导老师吴新能
列夫·托尔斯泰说:“个人离开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得到生存一样。”叔本华也说:“单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充分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篮球这项运动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具备协作精神。回想一下,历史上获得总冠军的球队,有哪一支没有一个无私的控卫?如果哪一支球队的灵魂核心人物缺乏协作精神,那么,我敢断言这支球队一定会在一些关键比赛或关键时刻中丧失斗志,最终失败。
令人印象深刻的2000年NBA总决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半决赛的第一场是湖人主场迎战费城七六人队。中场休息时,七六人队已经遥遥领先21分。当所有人都以为费城将赢下第一场比赛的时候,谁知下半场湖人队凭借默契的配合硬生生地将比分一点一点赶了上来,最终在终场前1秒钟将比分反超,从而实现了惊天逆转。七六人队的领袖艾弗森全场得55分,为全场最高分,但七六人队得分居次席的球员仅仅拿下13分。反观逆转取胜的湖人队,全队5人得分上
双,助攻次数比七六人队超出15次。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缺少配合是七六人队失利的原因,而团结协作则是湖人队制胜的法宝!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可见,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使个人微弱的力量集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得以实现。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获得特别大奖的节目——舞蹈《千手观音》。表演这个节目的是一聋哑人,如果抽出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二个人单独表演,都难以赢得观众的掌声。但她们21个舞者却以精准严密的合作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和最挑剔的节目评审员,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叹不已。人生道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单个人的力量有时根本无法通行,但“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披荆斩棘,打开安全的通道,迈向成功,共创辉煌!
信息主义的多种含义
肖峰撰文分析了“信息主义”的多种含义。文章提出,在国内,“信息主义”一词出现最多的是在信息社会学领域,这种意义上的信息主义也被概括为“以崇尚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把知识和信息视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发展和变革的基础,把社会的信息化看做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基本动力的思想观念。”文艺观信息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来自
艺术领域,被称为“信息艺术”的同义语。这种信息主义将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虚拟”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认为虚拟写作是信息主义的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哲学中的世界观信息主义,正好吻合了国内哲学界关于“信息主义”的界定。而这样的信息主义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世界所存在的现象的“三分法”,即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如果某种哲学观点将其中一种视为最基本的要素,就会分别形成“唯物主义”、“唯能主义”、“唯信息主义”。这样,“信息主义”无非是“唯信息主义”的简称,还可简称为“唯信(息)论”。这种意义上的唯信论,把能解释的不能解释的都归结为信息,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信息,或都可以归结为信息。
“底线伦理”的基本含义
何怀宏撰文分析了“底线伦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底线伦理首先是一种与目的论或后果论形成对照的义务论,它主张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依赖于行为的目的或结果的“好”(good),而是主要根据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性质,这并不意味着道德评价和选择不要考虑
行为的后果,而是说正当与否的最终根据不在行为后果而在行为或行为准则本身。底线伦理的确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难做到的,但在有些特殊处境中却还是难以做到甚至很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履行基本义务就体现出一种崇高,而且是一种最值得推荐和赞美的崇高。“底线伦理”是指基本的道德义务,或者说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意味着某些基本的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或约束。由
于这种基本性,它的确还有一种“最后的”、“不可再退”的临界点的含义,这样,它在我们道德要求的次序上倒应该是“最先的”、“第一位的”。
团结合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的主要特征
宋元林、唐佳海撰文指出,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的属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网络是指国际互联网,具有交互性、丰富性、虚拟性、即时性、共享性等属性。网络的这些属性反映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迥然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术性、互动性、多样性和便捷性。技术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技术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首要特征,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他特征的根源所在。互动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相提供和接受信息,并即刻对对方的信息作出反应。多样性主要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多样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既可以是单向交流,也可以是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既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便捷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
信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通过对信仰问题进行调研,分析了信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认为当前的信仰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因素: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长期坚持一个标准、统一的要求,缺乏层次性和科学性,因而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育者主体特性,缺乏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利益缺乏内在联系。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理想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视了树立理想信念与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实际联系,因而理想信仰教育显得空泛无力,使人们认为有无理想对个人的发展没有实际利益,使理想信仰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方式存在缺陷。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发共鸣,得到认同,转化为信仰;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差。一是部分村社缺乏基本的宣传设备。二是缺乏一支高素质且能深入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队伍;其四,社会腐败现象影响人们的信仰选择。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少数党员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对广大人民众,包括普通党员的信仰选择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五,宗教内容和宣传活动的影响。宗教往往以乐善好施和精神拯救为理由,宗教的传播更是以形式多样,极富故事性、生动性和生活性,加上传教士们的尽心努力,这是导致人们信仰宗教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思考;其六,组织的欺骗性宣传和目的性援助的影响。的欺骗性宣传影响人们的认识判断力。大部分为了能够吸引众,往往对他们的首脑和组织进行神化,利用人们
的需求、弱点来进行信仰渗透;其七,科学文化落后导致封建迷信盛行。人们相信封建迷信的原因较为复杂。在这复杂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文化落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道德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王佳佳撰文指出,道德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约束人类行为的自然法则,道德本身便是一种思想和行为规范,它对人类社会秩序的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道德规范也必须以道德为前提,道德规范的形成根源于人类社会对道德的需
要,是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生活中,作为一种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系统存在的重要工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道德规范毕竟不同于道德,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道德与道德规范的区别。道德规范是一种规则,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技术,而道德是一种价值取向。道德是目的,道德规范是手段。道德所遵循的是价值理性,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是工具理性。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价值。我们制定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成为我们行动的约束力量,其目标并不是为了遵守这些规范,而是为了实现更大的价值,如维护社会的合理秩序、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乃至整个族的存在和发展等等。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有关法律与政策需要完善
施雪华撰文指出,中国目前已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但是《自治条例》和《补充规定》、《变通规定》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薄弱。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有待完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帮助少数民族及其地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这些措施在实践上总体是成功的,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欢迎。但是,这些照顾和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措施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倾向。表现之一是区别地对待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可能使少数民族难以形成公民身份认同,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少数民族特殊公民的思想和意识。表现之二是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政策被片面执行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实行本民族语言单语教学,认为这样才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这是片面的,最近几年才逐渐推广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双语教学。这样,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连用普通话写的书和文章,用普通话播的电视和广播都看不懂、听不懂,严重影响他们对中华民族和共同国家的认同感。表现之三是国家对少数民族长期的照顾和优惠政策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上级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地区、友邻地区、友邻民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同时助长了一些少数民族干部和众依赖救济、不思进取的思想,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坐等补助或救济,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这种观念和习惯不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就难以彻底改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真正发挥。
新时期的“十大关系”
胡鞍钢撰文指出,所谓重大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深层次矛盾和当前突出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的约束条件,也是我们编制国家发展规划的最大的国情背景。我们需要开展重大专题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认识和讨论新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矛盾,以便形成中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改革观与稳定观。正确处理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关键是确立“好”字当头、“好”字优先的经济发展方针。城乡关系要尽快实现从“四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解放农民、服务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善待农民”。地区之间的关系,要更关注人类发展水平趋同,更关注按照自然承载能力进行开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要两条腿走路,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人与自然关系要和谐相处,实行绿发展战略,建设绿中国,实现绿现代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两者各得其所、两手都要硬,相互紧握、相互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要克服两个不对称性、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中央决策、部门指导、省级政府负总责、地市级和县市级政府实施的分工合作体系和激励相容机制。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促进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开放、大繁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将成为新兴的第二强国,需要调整定位,从配置国内资源转变为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夏建国撰文指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精神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精神安置之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宗明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当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既包含了崇高的共同理想,也蕴含了民族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进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浸透在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荣辱观之中,承载着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先进价值,真正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来看,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塑成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最大限度地达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征
吴忠民撰文指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一点是很不相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民生问题亦即民众的基本生计问题不被重视,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盛行。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人人心,使得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第二,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社会矛盾对应体的角度来看,在各个矛盾对应体当中,官民(干)之间的矛盾居前列有时甚至是居于首位的位置。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某种紧张的状况。第三,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从社会矛盾激化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往往表现出一种连带性的、迅速扩张的特征即: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的现象。第四,诉求方式相对温和。相对来说,在中国现阶段,除去少数与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派别合流者外,总体而言,就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诉求方式而言,仍然是以温和的方式为主,激烈的利益诉求方式只是少见的现象。这些温和的利益诉求方式多表现为和平请愿的方式。第五,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在中国现阶段,人们在解决社会矛盾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即:在解决此种社会矛
盾的同时,却往往会加重了彼种社会矛盾。这在一些事关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保护的政策和发展经济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生态文明与全球化的关系
陈志尚撰文指出,全球化的特点是,当代新的科技革命引发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世界性的生产、贸易、金融及各种交往迅猛发展,导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趋势。经济生活的这种世界性的大变
动,也同时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和文化上。结果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地受到来自国家外部的即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正在爆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也体现在生态环境上。正当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时,生态环境恶化也开始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按理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标志着真正世界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往的格局开始形成,使人类有可能建立全球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综合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和加速世界经济的繁荣,为全世界人民都能获得生存、发展和过幸福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但现实的状况是,高科技所带动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并没有使本来已经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相反却使之更加尖锐。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改变而延续下去,则最终必将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危机。从历史辩证的观点全面考察全球化与生态
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全球化既是造成今天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深层次原因,又是克服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条件。既然现今生态环境恶化已超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公害,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那么人类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国政府都应该积极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商,平等地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利,同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各自根据实际情况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的智慧在于如何做到充分发挥全球化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因素,使全球化进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晓东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