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逃难散文的文化心理透析
吐司内容摘要:自1937年“七七”事变掀起抗日战争至1945年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八年间,老舍受战局的影响而不得不辗转青岛、济南、武汉、重庆等多地,过着犹如“逃难”般的生活。期间,发表散文百余篇。通过分析这些散文,透视老舍的文化心理,为我们洞晓老舍对人生价值、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复兴的种种期盼与眷念。100周年建党心得体会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49128.htm
关键词:老舍“逃难”境遇散文文化心理
在对老舍自1937年至1945年百余篇散文的文化心理分析中,这一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都浸阿兰
润着“逃难”般的文化追梦。事实上,八年抗战打破了老舍原本安稳的生活,也对其心理状态带来了深刻影响。老舍也曾发出“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战”的感喟。藉由这些散文,我们从中寻觅老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家庭亲情的思念,对国家荣辱兴旺的忧思情怀,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呼号。
一.“逃难”中仍坚守“歌颂英雄
的战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局的变化对老舍的生活带来了最大影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北平失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也遭遇炮灰的冲击,老舍从北平到济南,再到天津被毒打,一路颠沛流离般的奔走,着实不是一种“逃难”生活的写照。面对战争,平民恐慌,一些文人不得不选择逃难,对于此刻的老舍,内心却感到深深地“顾虑与迟疑”。为什么顾虑,为什么又迟疑。这个答案,可以从《八方风雨》中寻觅老舍内心的纠结。他曾言,如果独自逃亡,于心不舍得;如果全家逃亡,着实又太过危险。此刻的老舍,心灵是凄凉的。最终老舍
选择的是家眷不动,独自南下,而在动身之际,接到电报“沪紧缓来”,只好转向济南。而在济南不足三个月,又不得不南下武汉,从此过着远离妻儿的“逃难”生活。面对战争,老舍的内心并不恐惧,面对现实,老舍又从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坚守中,咬定了选择“奋斗”的决心――要让生命获得的有价值。在《老舍散文>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个月来的济南》中,我们看到,老舍之所以选择“保命”,并非是为了独活,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理想,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救国梦想。从“逃亡更能够激进,让人努力”这些文字中,老舍对北方的军事局面进行冷静分析,之所以节节战败,原因也
壮举
是多方面的。但军队与军队、军队与人民之间缺失组织与协调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从散文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敌人的憎恨与对国家危亡时的忧虑,更加坚定了老舍,要从“歌颂英雄”、“暴露罪行”上,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视听。
老舍选择抗战文艺路线,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歌颂英雄,揭露日军的罪行。怀着对英雄的崇拜,老舍针锋相对地抨击了日军的罪行。在《轰炸》中,老舍表现出对抗日英雄的赞美,他们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象征,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同样,在《张自忠将军的战绩与殉国经过述略》中,老舍通过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