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官四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名言,说的是人才易得而荐官难求的道理。荐官得人,则人才辈出,助推事业兴旺;荐官不得其人,则人才埋没,难禁奸佞横行。优秀的荐官,具有知人之明、容人之量、清廉之品、纳谏之诚,惟其如此,方能举贤退奸,报国安民。
祁黄羊
所谓知人之明,就是要有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目光。认识一个人外现的品德和才能比较容易,但不能就此判断此人此才堪用。明察的荐官,常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倾听众意见,了解人才的本真,对德才兼备者加以拔举。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经商,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利润,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贪婪而是家贫。管仲三次当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无能而是不得其主。鲍叔牙与管仲一起打仗,管仲都是进攻在后撤退在前,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怕死而是老母需要赡养。后来,时机成熟,鲍叔牙举荐管仲辅佐齐桓公力行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了齐国的霸业。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至今,人们说到知己,首先就会想到鲍叔牙和管仲。没有鲍叔牙这个伯乐,哪里有管仲的丰功伟绩,更不会有齐国的鼎盛。
所谓容人之量,就是要有理解人才公正对待的气度。社会生活中,感情、利益有时和谐共生,有时矛盾冲突,人际的亲疏、利害极易左右个人意志。大度的荐官,总能抛开个人恩怨,出以公心,正确评价和擢用人才。也是春秋时期,晋平公要大夫祁黄羊举荐一名县令,祁黄羊就说解狐可以担当此任。晋平公十分惊讶:“解狐是你的仇人啊?”祁黄羊沉着回答:“你问谁可以当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后来,晋平公又让祁黄羊举荐一名校尉,祁黄羊毫不犹豫举荐儿子祁午,晋平公大惑不解:“你举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应对:“你让我举荐校尉,并没有说不能举荐我的儿子呀!”解斛、祁午二人上任后,恪尽职守,功勋卓著,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祁黄羊举荐得人。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得到国人赞赏,受到后世推崇。
所谓清廉之品,就是要有举荐人才不图回报的品行。利用举荐特权结党营私、权钱交易,是官场的积弊。清廉的荐官,必能严于律己,自闭后门,保持高风亮节。东汉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由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夜携黄金前往拜谢,杨震责备他,“我了解你才举荐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间没人会知道我给你送礼。”杨震很生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杨震因此以“四知太守”的清廉声名,为荐官树立了榜样,留下千古美名。
所谓纳谏之诚,就是要有荐错人才勇于担责的胸襟。举荐的人才不一定能胜任,有的一朝权在手,还可能恃才傲物,作奸犯科。虚怀的荐官,定能自觉接受监督,察纳雅言,纠正失察之过。东汉左雄是公认的伯乐,举荐提拔的李膺、陈蕃、陈球等人才都以廉通顺名扬天下。左雄任司隶校尉后举荐的冯直却因贪赃受惩,同样是左雄举荐的尚书周举则恪尽职守,弹劾左雄“荐举不实”。左雄非常生气:“我举荐你是让你同我作对吗?”周举答道:“从前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韩厥处死赵宣子手下一个犯法的人,赵宣子反而高兴地认为自己没有用错人。我的行为也正好证明你举荐正确啊。”左雄顿悟谢过,对周举的大公无私倍加赞赏。因为知人善任,又能虚怀纳谏,左雄成为一代良官。
纵观历代盛衰兴亡,无不与用人得失有关。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人才辈出,则政通人和而国强,如果人才凋零,则政衰民贫而国弱。人才的多寡,与荐官的优劣及其作用发挥好坏息息相关。荐官能知人、容人、清廉、纳谏,则举荐可得人才,得人才而行德政,自可国治而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