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情”为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此,如何捕捉“情”素,使学生获取情感认知,如何拨动“情”弦,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成为阅读教学能否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
一、在文本解读中发掘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记述历史,或是反映生活,或是弘扬科学,或是揭示真谛,或是赞美真善美,或是鞭挞假恶丑……一篇篇,一课课洋溢着人文的情调,凝聚着分明的爱憎,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有爱国情感的、有敬爱领袖情感的、有关心他人情感的、有爱科学情感的、有环保情感的、有国际主义情感的、有热爱大自然情感的。此外,诸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桂花雨》的乡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的亲情,《恩师难忘》《万岁,母校》的师生情……教师应开掘“情”源,把握倾泻奔腾的“情”流,引导学生体悟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在“学文”
中“悟道”,在“悟道”中“学文”。
二、在文本对话中把握情感
祁黄羊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只有通过了这一道桥
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读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抓住要点,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情感。
2.点穴。穴,或指句段中的重点词,“立片言之居要”,或指文章的中心句,“揭全文之主旨”。如:《番茄太阳》中的“番茄太阳”这一词语,随着作者感情的升腾,在文章中出现3次,明明的童真和爱心像‘番茄太阳’一样温暖而美好,让作者感动,使读者震撼。教学时,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抓住这些“文眼”,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情感泉源。
3.牵线。线是课文叙述的线索,牵着这条线可以较好地明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林海》一文重复最多的词语是“亲切与舒服”,它是贯穿于写景――写物――写人线索中的情脉。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抓住文本叙述的线索,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情感流向。
三、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激发情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进入情境,感受情感,激发情趣。
1.读在激情处。激情是作者澎湃的情感,奔腾的思绪,倾泻的胸襟。如《永远的白衣战士》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动情陈述:“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
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学生们通过深情的朗读,与作者心灵感通的对话,情绪受到了感染,情感受到了激发,大
家为叶欣的逝世而悲痛,为叶欣崇高的品质而感动。
2.读在隐情处。“事贵详,情贵隐”,含蓄的情感更能感动人、激发人。学生读在隐情处,情绪飞扬,感情激荡,如《白杨》一文展示了一幅恢宏的西部风景图,作者的情感隐匿在对白杨的描述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美读,感悟人与物的共同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使其读出隐情,读出激情。正是沙漠中这些正直、朴实、伟岸得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安家生根,世代传承的自我牺牲精神感染着作者,震撼着读者。
3.读在移情处。移情就是把人们的感情移入本来没有感情的事物中去,使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事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力和情趣。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把对草原的热爱和留恋之情移注到骏马和大牛身上,仿佛它们也会“回味”也有“乐趣”。学生在与作者情脉涟漪的对话中增强了情境感染。正是这美丽的景、无限的乐趣,陶醉了草原上所有的生命体,使作者流连忘返,让读者心驰神往。
四、在放飞想象中内化情感
常言道:“言有尽而意无穷”。想象是沟通情感的纽带,叶圣陶先生指出:“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就需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只有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之“言”中内化出“无穷”之“意”。
1.心理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文章中的事,文章中的景,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情趣反映,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情悟韵,要根据文本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描述,展开丰富的联想,去感悟人物的内心,去内化人物的情感。
3.生发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实实在在的事物,把想象不断生发展开,提高内化情感的品质。如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为强化学生对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的情感认知,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架构对话平台,拓展其生发想象的空间,加深其文本的解读,强化其语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