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二)分析文章。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必须全面地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与阅读它们的规律。试将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归纳整理一下。
分析:
1.记叙文。
类别 | 说明 |
主要 特点 | 1.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说明、议论)。 2.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要内容。 3.通过描叙人物、事件或写景状物来表现中心思想 |
从内 容、方 式上 分类 | 1.简单记叙文。特点:线索较单一,事件较简单,内容分支不多,叙述方法不大复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等。 2.复杂记叙文。特点:事件复杂,线索曲折,内容头绪多,如《雨中登泰山》、《威尼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
从写 作对 象的 不同 分类 | 1.写人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②描述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为刻画人物服务。③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火刑》等。 2.叙事的记叙文。特点:①以叙述事件为主。②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着重写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如《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写景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绘景物为主。②通过写景,寄托情怀,表现主题。③景语皆情语,情景相交。如《荷塘月》、《长江三峡》等。 4.状物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物为主。②通过写物抒发情怀,寄托志向。③写实性强。如《威尼斯》、《内蒙访古》等。 |
(续表)
类别 | 说明 | |
记 叙 文 的 基 本 要 素 | 时间 | 表示记述的事件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小标题,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
地点 | 表示所叙事件是在什么地点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随事件的发展,交代有关地点。如北京药营部、平陆县、张家沟等。 | |
人物 | 表示所记述的事件有关的是什么人。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 “民工”、“平陆县委第一书记”、“船工”、“空军首长”等。 | |
事件 | 指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①起因:民工中毒,急需特效药。②经过:上上下下、各方均为药、运药奔忙。③结果:,民工得救。 | |
记 叙 文 的 线 索 | 人线 | 以人物为线索,如《范爱农》、《任弼时二三事》、《人民的勤务员》等。 |
事线 |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挺进报》等。 | |
物线 | 以某一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蒲公英》、《故乡的榕树》、《记一辆纺车》等。 | |
情线 |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背影》、《荔枝蜜》等。 | |
时线 | 以时间为线索,如《汉堡港的变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坚强的战士》等。 | |
地线 |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威尼斯》、《春》等。 | |
记 叙 的 顺 序 | 顺序 | (一)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如《藤野先生》。(二)按游踪先后顺序来记叙,如《长江三峡》。(三)按空间顺序记叙,如《天山景物记》。 |
倒叙 | 先叙述故事的结局或高潮等精彩部分,然后再说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记叙方法,如《火刑》、《祝福》。 | |
插叙 | 在记叙过程中,为了使读者加深对所记叙的人或事的理解,充实文章内容,丰满人物形象,交代必要情节,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如《汉堡港的变奏》、《梁生宝买稻种》。 | |
2.说明文。
类别 | 说明 | |
说明 文的 主要 特点 | 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描写、议论的手法。 ②凡是介绍事物的构造、类别、成因、性质、做法、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 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方面的文章,都可以是说明文。 | |
说明 文的 作用分类 | ①应用广泛,从微观到宏观、社会自然、宇宙万物都可以用说明文来介绍。 ②介绍事物。 ③解释事理。 |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方法之一 | 从对象上分 | ①解释介绍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 |
②解释介绍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 ||
从方法上分 | ①文艺性说明文,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 |
②非文艺性说明文,如《石油的用途》。 | ||
分 类 方 法 之 二 | ①介绍性说明文,介绍实物的说明文,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 | |
堂》、《苏州园林》。 | ||
②描述性说明文,用描写结合说明的手法,形象具体地介绍某一事特征的文 | ||
章,如《蜘蛛》。 | ||
③记叙性说明文,以说明结合记叙的手法,翔实、清晰地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 | ||
文章,如《向沙漠进军》。 | ||
④阐释性说明文,以说明结合简要的议论手法阐释抽象事理的文章,如《宇宙 | ||
里有些什么》。 | ||
⑤应用性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须知等为主要样式的常用说明文。 | ||
3.议论文。
类别 | 说明 |
主要 特点 | 1.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观点要鲜明反映作者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 3.对自己的观点不管是直接证明,还是用反驳谬论来证明,都靠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看文章的需要而兼用之。 |
基本 要素 | 1.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
议 论 文 的 分 类 | 1.一般性政论文 对生活中某一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如 《说“小”》、《文理》、《思考的威力》。 2.社论 也叫社评或社说。报刊编辑部重要的指导性的言论,集中反映一定阶级和社会 政治集团对当前重大问题或事件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有力 方式,如《人民日报》重要社论是代表党中央和国家讲话。 3.评论 评述某一问题或事件的论文,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 4.杂文 直接而迅速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杂感、随笔、杂谈都归到这种文体之中,如《拿来主义》、《纳谏与止谤》。 5.讲演稿 就形势或重大问题,在集会上发表的讲话、演说的讲稿,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6.学术论文 对学术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从而提示本质或客观规律的文章,如《义理、考据和辞章》、《谈虚和实的关系》。 7.序跋 序,又称“引”、“引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及作者状况的 文章,列于书后的称“跋”,如《农村调查序言》、《鲁迅的精神》。 8.读后感 阐述、议论阅读一定材料后所得的感受的文章,如《必须练好基本功——读画蛋有感》。 |
类别 | 说明 | |
议论文论方法 | 演绎论证法 | 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作论据来推出个别具体的结论,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论证方法。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的设问,就采用了演绎推理中的选言推理,其构成如下:A.一般原理①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B.一般原理②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C.结论即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归纳论证法 | 用特殊事实作论据来证明一般原理的方法。即以一些特殊的事例作为分析、推理的依据,由此推出同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文章的观点)。例如《反对党八股》,先列出八方面的特殊事实(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然后归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 |
引证法 | 引证法,也是一种理论论证法,是以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如《谈骨气》中引用古人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类比论证法 | 是把所论证的事同另一件相类似的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如鲁迅的《文学和出汗》作者把梁实秋的文学论和反动的历史论放在一起作类比,提示“人性论”文学观的阶级实质。 | |
比喻论证法 | 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如《拿来主义》作者采用了三层设喻:①大宅子,喻文化遗产;②“孱头”、“昏蛋”和“废物”喻对文化遗产所采取错误态度的三种人;③“鱼翅”、“”、“烟具”、“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 | |
对比论证 | 对比法,也称正反对比论证,它是通过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论证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将马列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鲜明的对比论证,深化了中心。 | |
引申论证方法 | 引申法,也叫归谬法,是一种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它的特点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如《文学与出汗》鲁迅先生在提示对方论据荒谬性时讲:“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是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可以说是循着对方的逻辑推理得出荒唐的结论,从而达到推翻对方论据乃至论点的目的。 | |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现代文章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1.善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大致说来,包括词语的一般含义和词语的语境义这两个方面。词语的一般含义,就是词语的一般表达意义;词语的语境义,就是词语在文句中特定的表达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主要是指词语的指代内容、概括内容和附加意义。
怎样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呢?
(1)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
在阅读时,对文中有些代词和有某种指称、指代作用的词语的指代内容必须认真搞清楚,
对文章才能理解得较透彻。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文中的“它们”、“这”都是代词,“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这”指上句“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即抒写自己极度悲愤的心情,表明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立场。“非人间”不是代词,但有指称作用,指称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把这些指代内容揣摩清楚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概括的内容。
文章中有些词语概括力很强,这需要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着眼,来体会这类词语所概括的内容。例如《眼睛与仿生学》中讲到人眼的工作原理时,运用了“信息加工”这个词语,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到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抽取”(筛选)包含重要信息的特征,其二加工成神经密码信号。如果不把它概括的内容揣摩清楚,就很难说理解了相关文字。
(3)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附加义。
词语的附加义包括词语的表达效果、特定情味、感情彩变化等。譬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说:“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武功”原来都有褒扬的彩,但是在这里是反语,指“令人发指的罪行”和“可耻的记录”的意思,在表达上具有辛辣讽刺的意味。——这些都是作者附加上去的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