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问题分析的教育学论文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美术材料是实施美术活动的物质媒介, 每一种美术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幼儿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尝试美术材料的多种使用途径, 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象。由于美术材料对幼儿的艺术创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美术材料投放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技能知识的掌握。
  美术是一种艺术行为, 又称造型、视觉以及空间艺术, 是创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塑造具有视觉形象的作品, 从而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思想情感及审美意识。[1,2]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是指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 根据幼儿身心开展规律, 有目的、有方案地通过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 感染并培养其审美及美术创造能力, 最终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开展的一种审美活动。[1]
  美术材料是美术作品必不可少的载体, 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创造的媒介, 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物质根底。[3]幼儿美术材料是指幼儿通过纸、颜料、自然材料和综合制作材料等作为媒介, 通过剪、撕、卷、贴、画挖掘材料的属性与功能来表达自己某种情绪情感的艺术品。[4,5]而美术材料的投放就是指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使用特定的材料或自由选
择可操作的材料进展创作。[6]
  幼儿美术作品的呈现是幼儿与美术工具及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教师在美术活动的前期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包括宽敞的创作空间、提供创作材料。[7]而材料的投放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影响着幼儿创作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影响着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大脑思维能力的开展。[8]只有当幼儿体验到了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材料在美术作品中创造的视觉效果, 日后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历, 结合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美术工具与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的材料投放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美术材料的质量主要指美术教学过程中, 材料的优劣程度。美术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作心情、作品效果、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劣质的美术材料会导致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分心, 不断地纠结材料的质量, 从而对美术活动失去了兴趣与信心。质量好的美术材料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如地表现自己, 大胆地使用美术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意, 获得快乐。因此, 在课前加强对美术材料质量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定期更换美术材料, 尽量防止绘画过程中出现画笔无颜、剪刀无法使用等影响活动进度等情况。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师对于材料属性的认识与理解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投放给年龄不同、操作根底不同的幼儿。然而, 部分教师对于美术材料的属性与功能的认识较为单一, 无视特定用法之外的其他用法。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美术材料只能是人工合成的材料, 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也能成为良好的美术材料。更有一部分教师会扼杀幼儿对美术材料创新性的用法, 强制幼儿根据教师的意见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鉴于此, 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选择多样的材料进展投放, 拓宽教学视野, 探索材料的潜在价值, 充分开掘不同种类美术材料的不同特性与操作技巧, 开掘其内隐的教育功能。[9]如我们经常用到的纸张除了用来绘画, 还能涂上不同的颜用到手工活动中, 或将其打成纸浆, 浸泡在颜料中制作纸浆画;除了人工合成的材料, 教师还可以尝试使用动物的羽毛、树叶、沙石、花瓣等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材料, 使得美术作品既能实现教师的预设目标又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出于平安保障的考虑, 教师很少会带着幼儿去挖掘创造美术材料, 美术活动通常选择在室内进展, 材料也会选择幼儿园统一分配的, 然而这种材料往往种类单一, 形式呆板。鉴于此, 教师可在美术材料的购置方面多与园方协调沟通, 或让家长参与其中, 为幼儿提供部分美术材料。幼儿园也可以定期更换材料, 尽量满足不同类型的美术活动中对材料的需求, 防止美术活动中途出现材料不够用导致活动中止或者是取消活动的情况。除了室内教学, 教师可以尝
试带着幼儿融入自然的怀抱来增加灵感, 组织幼儿进展户外探索, 寻户外资源, 如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石头沙粒等或是纸盒纸箱、废旧报纸、卡纸边角料或铅笔木屑等。[10,11]教师灵活应变地将生活中的材料变废为宝, 带着幼儿去探索身边可循环利用的美术材料的过程也是让幼儿不断地增长生活与学习经历, 学会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 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 这也是一个促进幼儿进展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过程。
  任何美术材料的投放都要有所依据, 如要根据不同的主题设定好投放哪些材料, 是否与活动目标相符, 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操作和玩耍, 是否贴合幼儿的兴趣与自身生活经历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部分幼儿教师在选择材料时, 会更多地立足于活动目标, 较少顾及到幼儿需要什么, 部分教师会依据教案或者是教材中教学准备中直接提供的美术材料来进展投放, 甚至有的教师完全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来投放材料。如此, 使得美术材料的投放形式化, 且不符合幼儿生长的规律、生活经历、开展需求、美育目标等。
  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已有经历进展材料投放。[12,13]让幼儿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材料, 确保幼儿的活动兴趣, 使其在创作中得到开展。[14]因此, 投放材料始终都是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的, 考虑到幼儿的开展特点及实际水平, 要满足其操作愿望,
通过知识的内化提高美术创作技能。同时, 开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为其初步认识彩、感受美打下根底。[15]
  投放的主体关乎幼儿使用材料的、幼儿使用怎样质量、数量以及种类的材料, 幼儿是否有创造性与自主权。美术材料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幼儿。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考虑到活动类型、班级情况、孩子的年龄等情况, 材料投放的主体根本都是教师, 许多教师喜欢由自己把控投放材料的过程, 并形成固有的投放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7]美术材料的投放不一定是教师在操控着幼儿活动中必须用什么不用什么, 教师应慢慢改变自己在活动中的角, 带着幼儿去探索、挖掘身边可用的素材, 为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创造时机, 丰富幼儿对美的认识和体验,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原那么, 让幼儿发表对于美术材料的看法, 使其能够大胆地选择运用美术材料, 真正地参与到美术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来, 从而创造自己的美术作品, 开展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 也可通过材料的刺激使其将相关技能灵活变通地运用于其他领域中去。
教育学论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及内容支持幼儿操作活动, 选择平安、卫生、操作性强以及一定数量的适龄材料, 通过合理使用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其中适时投放材料
及材料的重复操作, 教师在活动中什么时候投放材料决定了教师是否抓住活动最关键期、幼儿学习的关键时期。[16]在进展美术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在活动导入部分或活动过程当中对幼儿用激趣导入对其进展提问, 吸引幼儿对于材料的注意力, 帮助其深入探索材料的用法。[17]类似某种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 需要用到哪些美术材料, 幼儿在发表完想法之后, 教师投放相应的美术材料, 例如大班的美术手工活动《蔬菜印章》中让幼儿识别画面中出现的花纹是由什么蔬菜印出来的, 需要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完成创作, 幼儿说到需要使用到莲藕、青椒等蔬菜、彩的水粉颜料, 老师再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 将材料一一发给他们。
  活动过后的反思是教师在从事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专业开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一个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专业构造的过程。波斯纳认为, 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经历, 还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否那么只能永远停留在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18]林崇德也认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 他认为优秀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 教师的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分提升。[19]然而许多幼儿教师因为学习气氛、教学水平、专业领域、自身兴趣等原因很少对美术活动中材料的投放环节进展反思或者反思不够深入。但是一次活动过后的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 譬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假设能够对发挥着重要物质媒介的美术材料的投放策略进展反思并加以改进, 必定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朱家雄, 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