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最新:现代语文教育重心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教育理论最新论文。
现代语文教育受语言学研究状况的内在制约。语言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大致以五六十年代为界线,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对语言结构系统进行静态研究,属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延伸,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开始超越索绪尔语言学,转向对语言使用的研究。①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前期,我国语言学界为语文教育提供的语言教学知识,总体上属于静态的语言知识体系;而后期(特别是八十年代后),语言学界有可能为语文教育提供更多有关语言使用的言语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现象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还涉及语言与人(生理、心理和文化等因素)、语言与社会等的超复杂、动态关联。受上述影响,现代语文教育从1902年设科以来,随着语言变革,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心位移,呈现波浪式发展态势: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21世纪初,从言语学科中心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②。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挣脱学科中心本位偏狭的工具实用理性,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和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语言与言语问题的激烈论争,并逐步
转向言语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言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众多新兴学科。
随着言语研究的转向,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不属于语言教学,而是言语教学。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社论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集中体现了这种观念。当时,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潮。从一定意义上说,双基教学观念的盛行,即意味着语文能力核心地位的逐渐形成,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重心开始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开始对言语教育进行理论阐发。李维鼎说:在文章中④我指出了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定位于言语,在语文教育界似乎还是第一次。从言语出发,我归纳不出性质,却概括了语文学科的三条功能,即广泛的社会应用功能、深刻的个体移情功能和突出的全面性基础功能语文学科设置目的就在于发挥这些功能。⑤1995年,李维鼎进一步提出语文本性即言意互转的观点⑥。20世纪90年代,洪镇涛从区分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两种教学取向出发,认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即以研究语言的教学取向取代学习语言的取向,他提出要加强语感教学⑦,
建立一个新的语文教学体系。⑧21世纪初,李海林出版了《言语教学论》,从学理上建构了言语教学论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最有深度的研究着作。总之,无论是言意互转,还是语感教学,都围绕着言语教学来展开。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教育理论最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
>教育学论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