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下人家(诗歌)
  乡下人家
  门前挂藤爬架攀檐, 场地鲜花茂盛朴素, 屋后竹子翠绿可爱, 房前屋后鸡儿觅食, 小河鸭子游戏水中, 院落晚餐抅一幅画, 夜静歌声快入梦乡。 最美乡下人家, 最爱乡下人家。
  篇二:诗歌《乡村黄昏》赏析
  诗歌《乡村黄昏》赏析
  诗歌《乡村黄昏》赏析
  文/过客
  乡 村 黄 昏吴楚生
  黄昏的雾霭
  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
  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
  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
  读乡村的黄昏
  越觉雁于天际写的诗行
  清新隽永
  甚至那赶着羊
  走进画廊的牧童的笛音
  也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
  射出乡村的神韵如禅
  闪烁成黄昏的祈盼的眼神
  望穿石径那姗姗的脚步声
  1998.3
  (选自诗集《春天的约会》)
  因故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黄昏独坐,忽记“昔同学少年”、“乡村歌手”、青年诗人吴楚生嘱我写评论的诗歌《乡村黄昏》。作者吴楚生,是我的同学。社会发展到今天,早有人叫嚣“文学不值钱”,而作为河源市诗词协会会员、岭南诗社社员,商海沉浮仍笔耕不辍,由是感慨万端。
  作者以“乡村黄昏”为题,以“黄昏的雾霭”起笔,平平叙起,单刀直接,切入主题,再从容承接,把黄昏雾霭“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的景致映入读者的眼帘,并在读者脑海掠起一道隽永的涟漪,使人不由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笔下的“黄昏”和“雾霭”, 有点象王安石“岭云分暝与黄昏”的味道。诗句中有静的景物变换,有动的时间推移。写作表面写黄昏雾霭,朦胧了乡村,也朦胧人们的视野。“朦胧”两
字既是动态光的描写,是静态景物的描写,又是远涉他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渐已“朦胧”。然后笔锋一转,炊烟袅绕的乡村象山水画一样慢慢地“淡”入眼帘。尽管淡,但却隽永。时过境迁,乡村“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乡村“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使人不由联想起杨慎《临江仙》里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近深秋,大雁南飞。南飞的大雁勾起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并暗暗祝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作者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淡淡的山水画”似的乡村,甚至南飞的雁,也会“于天际”写出“清新隽永”的诗行!
  作者家乡在山清水秀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河源农村,这里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那赶着羊”的牧童,不知不觉“走进画廊”;那悠扬的笛音,“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那伊人“祈盼的眼神”,望穿秋水;那“姗姗的脚步声”捣响乡间石径的静谧 月亮升起来了,乡愁也自作者心底升起,思乡的心啊,似箭,射向黄昏的乡村!
  全诗总共14行,诗行工整而跳跃,讲究诗行的艺术性。短短122字,营造出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全诗自然景象有“黄昏的雾霭”、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沉默了万载的青山”、 天际、东山、醉月、石径等,描写有生命的如雁、牧童和隐于诗行中的恋人,最后两行写“
祈盼的眼神”和守约“姗姗”来迟的情人的脚步声,把一幅“痴男怨女、人约黄昏后”的恋爱情景勾勒得栩栩如生含蓄却又栩栩如生,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作者深谙古诗词创作,《乡村黄昏》作为现代诗歌,略带有点古典的味道却又不泛现代诗歌的内在张力、形式上的自由和内涵的开放。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读后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篇三:浅谈现代诗歌的写作
  浅谈现代诗歌的写作
  作者:叶厥武
  一.优秀的诗作
  诗言志,诗言情。不同时代的志和情不同,产生的诗就不同,怎么评诗,什么是好诗就有了探索的意义。诗是直接面向读者的,所以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收到广泛认可的诗歌,才有可能是一篇好诗,甚至是大诗。什么是好诗,好到什么程度,历来没有统一标准。“鸣乡、鸣州”说, “才气说”,还有“九品说”.......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说起来大家都耳熟能详。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 下面再以家乡的诗人创作的诗歌说明
  ? 《 捕  蝶 》 文/夏维纪一只花蝶从我的/文字中飞出在摇动的/
  惊喜里持续了好长的时间/我把目光编成一个网兜/紧紧地盯着那团光影 仿佛/在风中进行着执着地追逐/晨光笼罩着树的身影/花蝶的双翅被露水打湿/不停地在光影 中上下翻飞/每一次旋身如杨柳抚风/每一次腾越像春花击水/端着空空的网兜  呆如木鸡/我已分辩不清捕捉惊喜的/到底是我还是那只花蝶/只是感觉到桌面上有风吹过/白纸黑字里  有微微的喘息/像一片叶子  就要腾空飞起…… ? 《 行走在诗间 》 文/夏维纪 曾经以为你圣洁的温馨\是我永远打不开的宝
  典\不知是哪阵风  在哪个春天\悄悄地把你阵阵的幽香\送入我惊喜莫名的胸怀\\从此  我与心有了一个约定\在毎个日子里摘下最嫰的青叶\铺成与季节一样浩大的婚床\然后在某个霞光普照的时候\让每一行文字在晨阳下受孕\用掌茧和花朵把它们哺育成材\\我终究是一个靠劳动生活的人\也许  今生今世也无法抵达\你所希望的  诗意盎然的彼岸\但我会全力以赴  把所有的\足迹  当成风光独特的画卷\牢牢地张贴在向阳的墙上\在双鬓泛白的黄昏  独自品尝
  ? 《昨夜母亲来梦中》  文\朗清母亲,您没变\还是那么精神矍铄\银发闪闪,
  笑容满面\\母亲,您为何笑而不言\是忘却了阳界的话语\欲说不能\还是您那界的交会\只需意念,无需语言\您那如菊的微笑\已把您的一切显现\\母亲,您昨夜归来\是不是来看您的重孙辰儿\他健康甜美,惹人喜爱\睡我身旁,香甜而温馨\您喜见了,一定很欣慰吧\难怪,稍一会\您就羽然飘飞\欣然而回\\母亲,今天是母亲节\请让我带着儿孙及家人\向您送上美好的祝愿\并请转告父亲,我们一切尚好\叫他老人家也来看看重孙\佑他快乐长大,幸福如花!  (2016.5.8,母亲节。把前数日的梦放在
  今日来写。)
  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秀的诗作,要从四个方面来艺术组合,即:诗歌的个体性,思想的内涵性,诗句的技巧性,诗意的画面性。
  第一,诗歌的个体性。写作诗歌,要有自己的诗风,要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代表了自己的个性意识,有的诗人擅长于写柔情诗,有的诗人擅长于写抒情诗,有的诗人擅长于写较有前卫意识的探索诗等等,不管怎么说,一个写诗的人应该敏感的捕捉准自己的特点,不能游离徘徊,只要鲜明的风格才能给读者留下印象,才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个性意识。
  第二,思想的内涵性。一首诗作,无论是怎样的风格,还不是很重要,因为风格是一种个体的属性,它是和作者的阅历、气质、经验、个性息息相关的。而思想的内涵性是一个共性问题,当你的诗作一经被传播出去,作者就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感,你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
  第三,诗句的技巧性。一首好诗,尤其是现代比较前卫的探索诗,诗中的遣词造句很重要,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甚至要适当经过语言的技术处理,不能太白,更不能太直露,靠一般的比喻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读者审美空间的延伸,为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变形的词根和跳跃的意想来图解帮助诗的饱满性,以便产生诗歌的视觉和感觉效果,使诗中的形象更为丰满,意境更为深远,从而起到诗歌的内张力和冲击波,这样的诗作才会有力度。 第四,诗意的画面性。一首好诗,除了以上的组合外,还需要诗的联想(或想象)的画面性,没有画面的诗是苍白的。人们常说的“诗意”,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一起构造诗中的意境——即画面的形象,作者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首先,作者要在自己的诗作中写出具有画面动感。诗贵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种别样的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东方素来的审美习惯注定了诗的品性是含蓄,不外露,不张扬,犹如一个颇有内涵和神韵的美人,需要一颗睿智的眼睛去发掘,去探索。一首好诗=个性+思想+技巧+画面。
描写山水的诗句
  二、写诗的技巧
  写诗,离不开技巧。诗的技巧是诗的有效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并不在于眩耀技巧的本身,而在于能更好的表达诗中的意象与意旨,所以恰当地运用技巧对于做好诗是很有帮助的。评论一个诗的技巧的好坏,不应评论诗中运用了什么,或是没有运用了什么技巧,而应在技巧在诗中运用的恰当与合理性上分析。因此,从古到今,做诗的技巧虽然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是,最古老的一些做诗的技巧仍具有很强的活力,它们与新的技巧相结合,使诗的整体更趋于完美,共同地支持着作者表达诗的意旨与形象,支持着读者对于一篇诗的理解与共鸣。
  (一)、赋
  做诗的技巧很多,最古老的也最常用的当属“赋”了。古代将“赋、比、兴”做为写诗的三个技巧,赋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直述出来。但是赋,不是平淡地表白事物,如果是这样,那也并不能成为做诗的技巧了, 赋在于抓住要表现的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而鲜明地表现出来。像长河落日圆 的“圆”字。 落日当然是圆的,这里用”圆”来描述落日,就是直述它的特征,这就是赋。这里用“圆”字表明落日的形像,像落日的形像非常的鲜明贴切,与前
面的长河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使意像空阔,雄壮,还带有那种岁月的苍凉的感觉。当然,在古文写作中,这是词类活用-名动化(形动化)。因时间关系,不展开说。
  与此类似的有 大漠孤烟直 句中的“直”字。这里的 直 也运用了赋的手法。在空旷的大漠上,一道孤烟直上青天,竖着的孤烟是线,空旷的大漠是面,它们在诗人的眼中交织成了一幅无比空远恒古的三维意境,而这又体现出了历史的沉重感,一个“直”字使短短五个字的一句话的意境饱满如此,大约也只有赋才能做到了。准确地运用“赋”,可以直接体现事物的鲜明形像,使诗具有凝重的雕刻一样的效果
  (二)、比
  指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还有引喻,转喻,讽喻等。
  比喻是写诗的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为什么用比喻?那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1.有的是把不便直说的事或物做类比,使读者自明,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句,将剥削者比做大老鼠,来说明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永不休止地对人民进行剥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