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原文假设分析法祥林嫂
假如祥林嫂未失去第一个丈夫,她的命运是什么?这样的疑问,在我们学习《祝福》一文时往往会不自主的跳出来。的确,在连“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的祝福里,那“仿佛是木刻似的”眼睛也只是“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却悲惨的寂然的死去的情景不时地敲击我们的灵魂深处,使我们在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哀叹的同时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和思考。其实这样的疑问在学生中同样存在。那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将这些疑问解答给学生呢?笔者以为用情景假设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情景假设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在本文中即是通过对祥林嫂生活命运的再安排,来理解作者在原文中构织的那些故事情节的用意。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假如祥林嫂未失去第一个丈夫,她的命运是什么?假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没有到鲁镇,她的人生又是怎样?假如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孩子未被狼吃,她又是怎样的结局?假如柳妈说的话能当真,祥林嫂捐“一条门槛”后能不能改变其境遇?……这一个个疑问在提出之后,我们对作者塑造的这个典型形象的用意就很容易理解了。鲁迅写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很典型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仍在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紧紧地桎梏着广大人民,妇女受害尤为深重。她们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捆缚下,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封建礼教的毒害下苦苦挣扎。鲁迅当时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绝不妥协的反封建的民主战士,在五四运动响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口号后,积极呐喊,猛烈批判,毫不留情地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于是这篇控诉封建社会罪恶的战斗檄文也就诞生了。但是这些内容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讲,相当陌生,也难以体悟,尤其是章中涉及的一些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制度究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塑造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很难把握,通常是在教者的灌输下囫囵吞枣。通过这样的设问,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是祥林嫂未失去第一个丈夫,她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里,因为祥林嫂的悲剧,不只和“我”有关,和柳妈有关,和她的婆婆有关,和“四叔”“四婶”有关,和鲁镇的所有人有关,更和她自己有关,和她的愚昧与不觉醒有关,追根溯源与社会有关。祥林嫂处在封建礼教盛行、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背景中,她的死与社会密切相关。“三从”封建思想中有一点是“出嫁从夫”,祥林嫂的丈夫不死,她就从一而终,如果她的丈夫死了,她要么守寡得到一块贞节牌坊,要么陪丈夫一起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代理学提倡妇女守节,寡妇再嫁是不可以的,连未婚夫死了也如此,也要为他守一
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了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这是封建秩序、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迫。再假设下去,即使她第二个丈夫死了孩子未被狼吃,她的结局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同样要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因为“夫死从子”这一条也让她够受。要抚养孩子成人,那其中的艰辛恐怕谁都能想象,不知还有多少更厉害“狼”出现。通过这一系列的假设,我们就可以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广大妇女的戕害,对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反封建的精神、主旨就有透彻的领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