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主要事迹素材
名人读书的主要事迹素材1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书的故事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
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
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名人读书的主要事迹素材2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名人读书的主要事迹素材3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