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古⼈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忧三餐温饱的现代⼈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的道路上越⾛越宽⼴。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宋濂守信好学
  宋濂⼩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次,他借到⼀本书,越读越爱不释⼿,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滴⽔成冰。他母亲说:“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家⼜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问题,也是尊重别⼈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失信于⼈,怎么可能得到别⼈的尊重。”
  ⼜⼀次,宋濂要去远⽅向⼀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雪。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早已⼤雪封⼭了。你这⼀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师不尊重啊。风雪再⼤,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师家⾥时,⽼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篇⼆】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了⼀只⼝袋,抓了许多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
书的故事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分明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三】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王充博览书
  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就酷爱读书。可是他家⾥⾮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的书房,每天在那⾥孜孜不倦地读书。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
到书坊,拿起⾃⼰要看的书就读起来。⼀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会⼉点头微笑,⼀会⼉双眉紧蹙。他读完这家书坊⾥的书后,⼜跑到另⼀家书坊去读。⼏年下来,他⼏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的书,积累了⼤量的知识。后来,王充花了三⼗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篇四】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悬梁刺股
  晋时,有⼀个叫孙敬的年轻⼈,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个办法。他来⼀根绳⼦,⼀头绑在⾃已的头发上,另⼀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低,绳⼦牵住头发扯痛头⽪,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游四⽅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壮志也得不到重⽤,于是他下定决⼼努⼒读书。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事先准备好的锥⼦往⼤腿上刺⼀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篇五】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员⼤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战
功,却苦于缺少⽂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员⼤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些书,增加⾃⼰的才⼲。”吕蒙⼀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的事情⼜多⼜杂,都要我亲⾃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只是要你翻阅⼀些古书,从中得到⼀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化。
【篇六】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负薪挂⾓
  汉朝时期的朱买⾂,⼩时候,家⾥很穷。为了维持⽣活,他每天都得上⼭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边⾛,⼀边看书。
  隋朝有⼀个叫李密的⼈,⼩时候给⼈家放⽜。每天出去都要带⼏本书挂在⽜⾓上,趁⽜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读书。
【篇七】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顾炎武勤于攻读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韵以及诗⽂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愧的⼀⼤名儒。顾炎武从⼩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常认真。长⼤后,每当外出旅⾏时,他都⽤马或骡⼦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万⾥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常重视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到某地,发现那⾥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凡,开启了⼀代朴实学风。
【篇⼋】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线亮光。于是,匡衡想了⼀个办法,他把墙缝挖⼤了⼀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个很有学问的⼈。
【篇九】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精选:王象读书
  王象⼩时候是⼀个放⽺娃,他出⽣于乱世,按照普通⼈的想法,能够解决温饱已经是种奢求。王象很
有志⽓,利⽤放⽺的间隙偷偷读书。他没有书就⿎⾜勇⽓到处去借,别⼈不借给他,他就接⼆连三地反复登门。周围的⽂⼈看到王象这样执着,纷纷给予帮助。王象成名后受到曹丕的赏识,成为⼀名官员。王象想到⾃⼰少年时因为家贫读不起书就开始收藏各种图书,然后利⽤朝廷的藏书与⾃⼰的藏书编写⽂献集。王象编纂的《皇览》成为“类书”之⾸,为后世编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