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描写景物的诗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 互相交融 互相依托 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 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作者依照
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借助对春雨“知”“潜”“润”“重”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惊喜不已之情和对春雨无私品格的赞美。
3、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在人难以成寐时,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从而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景触动了游子的心,从而引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人。再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发现今夜的露更白,顿生寒意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柳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感触——杨柳又绿,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
4、情景交融,既是“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形成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抒情方式。它一边
表达情感,一边描写景物,相互烘托,景情无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情景交融的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于“形体”,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开头直接将愁绪表达于“无言独上西楼”之中,接着用“月如钩”表达一种月光朦胧,凄清的意境,第三句用“寂寞”统领整个情感,梧桐寂寞,深院也寂寞,心中的寂寞与环境的寂寞交融在一起,相互烘托,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寂寞之情。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情在景先,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作者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彩。读完之后,给读者的感受是情“强”而景“弱”。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景里面的,侧重“寓”,没有刻意去“借”,只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渗透了作者的情感。给读者的感受是景“强”而情“弱”。
触景生情,景在情前,见到某一景物或场景,引出诗人的某种情感。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主要区别在“触”和“借”上,前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后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