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
一、 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签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安静(______)(______)                清晰(______)(______)
坚定(______)(______)                赞叹(______)(______)
2.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画曲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该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我能仿照修辞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
4.“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效”的意思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为小学生,你为什么而读书?请联系生活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巫峡赏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电子版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
秀。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羊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本文是按照(    )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3.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最相近?(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大潮一开始像___________,再近些就成了___________,更近些又像___________.这里按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顺序,使一幅幅壮观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
2.这段话从潮水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并巧妙地运用
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语言具体、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分析下面三个句子并填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句与①句比,增加了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数量和___________方面把浪潮写具体了;③句与②句比,又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更具体突
出了大潮来时的“___________”。
4.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片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请画上“﹏﹏”
四、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
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