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小题练
一、作者作品信息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经历: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人所占领,他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教育。21岁时,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他却受到了种种猜忌和排挤。他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作品: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风格: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其词题材广泛,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山河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的四类词:
1)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如《清平乐·村居》。
3)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这些词于旷达中显沉郁,于闲适中露激愤。如《鹧鸪天·博山寺作》。
4)托意高远,别具特。如《青玉案·元夕》,其中有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文学文化常识村居古诗原文
1.豪放派与婉约派
2.咏史怀古诗词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写作结构。一般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诗词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4)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现实。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5)艺术手法。①“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②“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③“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6)语言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三、文言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
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住(céng,副词,曾经)
不若孀妻弱子(zēng,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简直)(《愚公移山》)
益其所不能(zēng,动词,通,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①赢得仓皇北(动词,回头,回头看)
②大行不细谨(动词,考虑)(《鸿门宴》)
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表反问,难道)(《为学》)
④赢得仓皇北(动词,看)
⑤三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3.
①四十三年,中犹记(动词,向远处看)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君来(动词,盼望)(《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赤壁赋》)
④先达德隆尊(名词,名望,声望)(《送东阳马生序》)
4.
①四十三年,望中记(副词,还,仍)
②树如此(副词,尚且)
③过不及(动词,如同,好像)
④孤之有孔明,鱼之有水也(动词,如同,好像)(《隆中对》)
5.
①望中犹记,烽火扬州(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
②以塞忠谏之也(名词,思想或行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