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建构
一、初中教材内容宏观解读
对于地理教材的内容设置,无怪乎就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材由于表述的需要,将这些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分开叙述,形成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顺序。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之外,也为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初中阶段地理教材(鲁教版),在年级设置上分设为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各上下两册),内容设置大致分为三大块: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地球和地图——“地理”重视地图的作用,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打基础。
世界地理——“先综后分 表象入手”。先学习全球概况,形成规律性认识(由整体到局部) ,从六年级学生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后学学习国家地理,积累地理表象、丰富感性知识。
中国地理——“综分综分 上下平分”。先中国地理总论,了解整体概貌,后省区地理范例,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由整体到局部) ,上册总论侧重自然地理,下册总论侧重人文地理;上下册均“综分”结合,达到学习份量大致均衡原则。
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微观建构
对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认为,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强调地理主干知识,突出组成地理环境各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自然要素及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材由于表述的需要,将这些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分开叙述,形成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顺序。但是,这种排列顺序并不能完全反映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教材分析,教师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够反映出这种联系,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从概括章、节、课的知识结构和组成入手,可以用表格、框架图、纲要信号、文字的形式表述。
六年级教材知识体系构建】内容包括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部分。
(一)世界地理总论部分
地球
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寻地球形状的证据
2、地球仪:(1)地轴的空间位置;(2)经纬网:经线(度)、纬线(度)的判读;(3)经纬网的利用(空间定位、判断方向)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阐明:昼夜产生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产生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相关计算)。
(2)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地轴的空间位置及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
4、地球上的温度带:五带名称;五带划分依据及五带的范围、基本特点。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2)方向(指向标)(3)图例  (4)注记
2、会使用地图:(1)地形图的判读 (2)地形图的应用(综合探究一)
自然地理部分
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大洲界线。
2、海陆的变迁:海陆变迁的证据(实例)及其原因;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的边界类型;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多变的天气:天气的概念及其影响;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
2、气候: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1)气温:气温与生活(气温的测量);气温的变化(日变化: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年变化: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等温线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纬度、地形、初一地理洋流等影响因素) (2)降水:降水与生活(降水量的测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降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因素)
3、世界的气候:①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热带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气候、温带季风气候)。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部分
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1)世界的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其影响自然原因) (3)世界人口问题 (4)世界人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语言;世界三大宗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乡村和城市(聚落中的建筑景观差异);聚落与环境(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居与环境)
合作与发展
1、国家和地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