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摘  要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虽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 婉约 题材 内容 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首先是它具有“可 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婉约词的又一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如柳永,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
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一、在题材上,苏轼的词是细腻的咏物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通对具体事物歌咏,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没有将作者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而先前的咏物词大都是非我化型的,以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为代表。他们的咏物词,所咏之物与创作主体之间处于间离状态,词中只见物象、物态,而没有自我的情感、生命,所咏之物仅止于咏物而已,并没有将生命、人格、精神注入。到苏轼的咏物词已经开始呈现出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倾向。
    所谓“情感化”是指作者在表现自然时,已注入了情感生命,将无知物变成了友而“性化”是指词人在咏物时,将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思感人格精神注入对象物中,使对象物具有主体自我的个性彩,物即我,我即物,物我难分。 例如苏轼的咏杨花《水龙吟》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杨花不脱离它原有的形式特征,同时有具有了思妇的女性情感。
单从词来看,既可以说是作者在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杨花与思妇的情感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
(一)咏鸿名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婉约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是苏轼咏物词中个性化的典型。词中“孤鸿”、“幽人”形象已具有了苏轼独特的生命与个性。作者作此词时,刚因作诗讽刺新政而获罪,在黄州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众人有意回避他,他也有意回避众人,整日闭门谢客,借酒消愁。词中“独往
来”的“幽人”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断交、孤独寂寞的作者本人的艺术写照。而“孤弘”“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正是独立不惧,不与达官贵人周旋仰承他人鼻息的东居士的形象本身。“孤鸿”“幽人”两个形象完全可以认同于作者本人。作者以孤鸿自喻,将满腹幽愤,尽借孤鸿形象和盘托出。孤鸿惊起却频频回首,抒发词人猝遭迫害,一腔怨恨无处倾诉孤愤,而拣尽寒枝却终宿沙洲,表明作者为人不随流俗。
(二)《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5]
    这是一首借咏梅花,来抒发自己哀伤之情的的词作。上阕是写梅花的风韵神貌,梅花不怕瘴雾的侵袭,冰雪般的肌肤,神仙般的风致,它的美引起了海仙的喜爱,经常派遣使者来探望。下阕是写梅花的形貌,它的容貌天然雪白是不需装饰的,唇上红不会因卸妆而消减。“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词人感叹爱梅的高尚的情操已随朝云而去。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却使人能很自然的联想到作者侍妾王朝云身上来。当时词人南贬时只有她不
畏瘴疠陪在身边。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心灵更美好,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咏物词贵在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无限深思的余地。在这首词里作者紧紧抓住了梅花的特,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亭亭玉立的形象,这同时也是在写朝云的形象,两者相契合,浑然无迹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的咏物词尚有其它名篇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浣溪沙·咏橘》(菊暗荷枯一夜霜)等篇章。所以说苏轼的词打破了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的传统。
二、在风格上,呈现出清新明丽的风格
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如一首《贺新郎》为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年,晚凉新浴。手弄生绢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锈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侬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来,有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是为莺妓秀兰而作,而据陈浩《耆旧继闻》卷二载,苏轼以词写自己侍妾榴花的。但由于苏轼写得超尘绝俗,品格特好,南宋人便认定其另有寄托。明胡仔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的确词中将这位女子写得清丽、高洁、孤傲,并以“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石榴话相比,为人们的联想提供了基础,的确为后来的词之寄托开了先路。苏轼喜爱这一类冰清玉洁的女子,所以,进入苏轼审美视野的都是经过苏轼的审美筛选或艺术加工的。词的上片写一个女子的困守深闺,高洁绝尘,因意中人远离他乡,故异常孤寂抑郁,下片描写石榴花,情态逼真。榴花娇艳,与美人相似;不与“浮花浪蕊”为伍而在初夏盛开,其高洁孤独也与美人相似。因此,次在最后将咏物与写人巧妙的结合再一起,“又恐被西风惊绿”,“共粉泪,两簌簌”清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显然这是对东坡婉约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