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婉约词
小论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河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在苏轼之前,婉约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但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词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但绝非李清照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苏轼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
拭泪,低低叹息,处处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我想,苏轼的婉约词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他常用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苏轼在婉约词中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而是语气爽快利落,常把很多诗人笔下悱恻的哀愁轻描淡写,这是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他写相思别离的
婉约词,就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比如他在《蝶恋花》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如果词人的心境不佳,就更容易被凄苦悲愁的情绪所缠绕。词中“天涯”、“行人”等词,可见苏轼当时也正处在失意的旅途之中。但是, 词人并没有因此自怜自伤,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去对待大自然的风雨与人世间的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奔走流离而痛苦?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心胸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字里行间虽然流露出轻轻浅浅的哀愁,却也让人感受到词人在经历人生挫折之后的那种豁达与开阔。词的下片写墙外行人偶尔听到墙里佳人悦耳的笑声,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终因不能见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笑渐不闻声渐悄”,为画面平添一份乐趣。
苏轼的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净洁。如他在《洞仙歌》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首词是写夏夜纳凉之后的蜀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冠绝芳,艳丽无比。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到了苏轼笔下,却是风貌迥异。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的月光的映衬
婉约词下,显得如此清雅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疏星耿耿,时间在悄悄流逝,季节在暗中更换。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也是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的糜烂生活,不写男女的打情骂俏,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在时间推移的叙述中还流露出人事无常之感慨。这是清空中有意绪,笔力不够的人不容易达到这个境界。虽然词中隐含着些许哀愁,但却清新明丽,与众不同。
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作,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既透露出内心浓重的忧愁,又不失开阔旷达,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总之,苏轼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他不仅成为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