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词的起源,了解词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婉约为词的正宗
[教学内容]
    一、词的起源
二、词的性质
一、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
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二、词的分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一)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规定: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或可分为小令、慢词。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主张把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的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又因分段关系,还有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叫做片或阕。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休止而非全曲终了,正跟现代歌曲唱一次、两次合为一曲的情形一样。曲终叫做阕。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1 单调
  不分段的词即为单调,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
  2 双调
  分为前后两阕(或上下片)的词即为双调。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字数不同的如《菩萨蛮》,平仄不同的如《浣溪沙》。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3 三叠
  三叠就是三阕,不多见。如《瑞龙吟》、《兰陵王》。如前两叠短,句法又完全相同,好象是第三叠的双头者,又叫做双拽头
  4 四叠
  四叠即分为四段。四叠只有《莺啼序》、《胜州令》(215字)两调。
  (三)词牌的来源
  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
叫名不同罢了。之所以称为,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以下几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渔歌子》,本为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巫山神女故事之歌题;《竹枝词》即来源于巴楚民歌《竹枝曲》(或《竹枝歌》)。而《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
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西江月》因李白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得名。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拋球乐》咏的是拋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4、取最初所赋的对象。如《临江仙》,初赋水媛江妃;《天仙子》,初赋天台仙子;《河渎神》,初赋祠庙;《小重山》,初乃宫词;《思越人》,初赋西子。
  5、采用人名或地名。如《祝英台近》,由梁祝故事中主人公之一而得名;《沁园春》,由东汉沁水园公主而得名;《念奴娇》,由唐朝天宝年间宫廷歌女念奴而得名。
  6 按字数多少。如《十六字令》、《百字令》。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
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婉约为词的正宗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北宋词家承其余绪,
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婉约词我国词坛是一个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