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题
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2、脂评本:版本名称,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这种抄本附有批注,批注者署名为“脂砚斋”等,这种八十回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1. 易安体
答案:易安体: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第三, 倜傥的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3. 稼轩体
答案: (1)辛弃疾的词风。  (2)稼轩体的基调,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形成了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
4. 苏州派
答案: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们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婉约词“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由于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所以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36.“活法: 1活法说由吕本中提倡。活法就是以苏济黄,将黄庭坚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东坡体无意于文者之法结合统一起来。此说较全面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精神。(2)吕本中讲究活法悟入,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说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新途径。
37.南戏: 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温州杂剧。(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38.常州词派: 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39.科幻小说: 1)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2)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综其中。(3)间杂讥弹,亦复谭言微中。
36.一祖三宗(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 (2)一祖为杜甫,
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37.《录鬼簿》(1)元代钟嗣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2)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3)该书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七类加以介绍,大致可归纳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才人两大类,目的是让那些已死和未死的剧作家们,均作不死之鬼,得以远传
38.说铁骑儿(1)宋代说话中的一家。 (2)讲说士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战争中的英雄传奇故事。 (3)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来源。
39.神韵说(1)神韵说是清初诗人王士禛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灵淡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36.“妙悟1)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理论,是严羽诗学的核心。(1分) 2)就鉴赏言,对诗歌妙处的把握和领会需要大量的吟咏阅读经验,要渐修;就创作而
言,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1分) 3)严羽的妙悟说重点在直观顿悟。(1分)
37.铁崖体1)指元代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在当时极为盛行、在诗坛自称一派的诗歌。(2 分) 2)诗歌包括杨维桢所做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1分)
38.吴江派1)明代后期出现的戏剧派。(1分) 2)代表人物是沈璟(1分) 3)注重格律,推崇语言本。(1分)
39.格调说1)这是清中期诗歌理论家沈德潜提出是诗歌创作理论。(1分) 2)在思想方面,它强调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1分) 3)在艺术方面,它提倡宗法唐诗。(1分)
36.后山体: 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37.散曲: 散曲最先产生于金代的俗谣俚曲,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它分小令与套数两
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38.拟话本: “拟话本这一名称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种小说不是艺人讲述的底本,而要是供人案头阅读。著名的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39.子弟书: 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而流行的讲唱文学,清代初年,很多旗藉子弟在戍边时利用当地流行的俗曲和满族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以抒发思归之想,或反映军中时事。这类演唱后业传入北京,约乾隆初年,北京部分八旗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子弟书曲调分东韵、西韵,代表作家分别为韩小窗和罗松窗。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2、志怪:即记神鬼怪异之事。神鬼怪异之事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3、唐传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时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成熟。唐传奇一般都文辞华丽,很有文采。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地、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丰富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4、英雄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曾对“英雄传奇小说”下过如下的定义:“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个或数人者。”这类小说的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来看,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5、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6、话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这里所说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
7、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
10、《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人名地名颇多错别字,但它有鲜明的民间传说彩,其中的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相当重。《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它已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创造、加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11、《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上,增删了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加工,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文字也更精练、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12、《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13、《水浒传》七十回本:为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腰斩”而成,题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由于这个本子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
1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北宋时期一个说经的话本。全书分十七节,每节字数不等,第一节缺。书中已出现了化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和深沙神,即是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沙僧的雏形,但还没有猪八戒。此书篇幅不大,情节离奇而比较简单,文白夹杂,描写也较粗糙,但取经故事已初具轮廓,为《西游记》的最后写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