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在他乡挺好的》与《古诗十九首》
文/徐铭
摘要: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与《古诗十九首》都成功展现了游子流寓他乡的“基型”与“共相”,引发了异乡人的情感共鸣。两部作品在很多地方都有完美的耦合,流寓他乡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是沟通古今游子的心灵之歌。相较于《古诗十九首》低沉的感情基调,《我在他乡挺好的》主人公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向上,更加阳光,其成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关注现实,真实书写,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谱写了更为动人的现代游子之歌,实现了流寓书写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我在他乡挺好的》;《古诗十九首》;流寓;游子;情感共鸣
《我在他乡挺好的》是一部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年度佳作,在海内外收获广泛好评。这部大火剧作并不是所谓的“大制作”,也没有流量明星加持,而是一部没有名导演、名演员,低调播出,甚至连名字都很口语化的电视剧,却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展现了当代青年人流寓他乡的“基型”与“共相”,引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游子的情感共鸣。
同样在中国诗歌史上,有这样一组不知何人所作、何时所作的诗歌,却在出现以后,一直受到诗论家的
高度赞誉,这组诗便是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十九首》最早被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这组诗没有惊人地表达,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平易、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把游子流寓他乡的情感体验付诸笔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誉曰:“观其结体散文,质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钟嵘《诗品》赞颂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其能受到如此高的赞誉,也是因为这组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意义,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读者喜爱之,诵读之。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与《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在不同时代都受到人们喜爱和高度评价,主要是因为其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和真实的情感抒发,让每个在外的游子都能在诗(剧)中到自己的影子。两部作品的成功秘诀,简单概括就是“能言人同有之情也”[3]。两部作品在很多地方都有完美的耦合,流寓他乡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是沟通古今游子的心灵之歌。
(一)渴望成功,不甘放弃
《十九首》中的游子,因求取功名富贵到京都游学游宦,所以在诗中非常直白地表达对于功名的渴望:“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宴
会》)或者要把握时机,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扬名后世:“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两千年过后,曾经“洛中何郁郁,
引发的情感共鸣一、古今同唱游子歌:
冠带自相索”的汉代京都洛阳变成了繁华喧嚣、节奏快速的首都北京,而怀揣梦想的追梦人却依然存在,“北漂”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代名词,他们中有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学生族;有奋斗到底,誓留北京的有志青年;有为了谋生在外拼命的打工者;有因工作调动,而举家离乡的普通工作者。这些异乡人带着对理想的追求,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这里有华灯璀璨的热闹非凡,这里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观的收入,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更平等的机会,这样的生活是他们的心之所向,所以即使面对再多困难,也没有想过离开。因为“北京这座城市够大够宽容,能让才华横溢的人功成名就,也能让平凡却肯努力的人小富即安”(《我在他乡挺好的》)。《十九首》中的游子,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说是“早旋归”,又谈何容易?因为他们心中有执着的追求,在疲惫的时候,他们也曾想过回家;在深感无力的时候,他们也会认输;在遇到委屈的时候,他们也会偷偷地哭泣;他们迟迟不归故乡,是因为他们的不易、不甘和不愿。对于每个游子来说,故乡是心底的温暖,他乡是最后的倔强。
(二)灵魂孤单,知音难觅
流寓他乡的生活是孤独的、寂寞的,现实生活的困顿,漂泊异乡的孤寂,让游子备受煎熬。他们需要温暖,需要慰藉,需要同情,可现实的残酷,有时却会在某一瞬间压垮一个人。“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在如泣如诉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清初诗评家吴淇评价“惟此首最为悲酸”[4]。因为这首诗是一个游子最无奈的浅唱低吟,整首诗都围绕着“孤独”二字。这份“孤独”,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心灵困境。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倾听和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又是最难寻的,“没人懂我,没人了解我”是很多人经常抱怨的话,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诗人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可见,在有生之年有一个懂你的人,是多么幸运。《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四个女孩的友情,但她们却有各自的秘密,在面对生活和工作难题的时候,往往只能一个人去解决。在四个女孩中,最善解人意的当属爱笑女孩胡晶晶,她可以在纪南嘉生病的时候,暖心陪伴;她可以在乔夕辰被欺负的时候,勇敢冲上去;她可以倾听妹们的心里话,做她们的小树洞,可自己心中的苦闷、经济的压力、情感的伤痛,却不曾在她们面前提及,在她死后,这些事情,才一一呈现出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她又霉运重重,如果分开来看,这些倒霉事件是“北漂”们司空见惯的或可接受的,只不过在那一刻,抑郁许久的女孩彻底崩溃了,轻轻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有的时候,真的不能指望别人理解你的委屈,感同身受这种东西,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我在他乡挺好的》)有时,虽是好友,是朝夕相处的同事,
也会在某个时刻变成背叛你的人。“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何皎皎》)这种世态炎凉之感,让漂泊的游子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苏晴因为倒数第二的危机感,请求加入乔夕辰的项目,乔夕辰因“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同理心和好友胡晶晶刚刚离世的关系,收留了这个表里不一、偷懒耍滑的“好同事”,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农夫与蛇”的翻版;一直和乔夕辰关系要好的苗苗,也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陷害简亦繁。“长大的世界,连崩溃都是静音的。”(《我在他乡挺好的》)这些残酷的现实,复杂的人心,是每个游子成长道路的必修课,是必须要通过的人生考试。
(三)直面生死,笑对人生
身处异乡的游子,往往更为敏感,对人生的思考也更为通透。《十九首》中的游子,会在面对坟墓时,发出人生感慨:“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如此短暂,到底如何面对?对于这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十九首》的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百》)人生苦短,
何不秉烛夜游!所谓的“游”是一种健康而又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建立在热爱生活基础之上的旷达狂放之思。《我在他乡挺好的》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员工小贾因疲劳过度而导致心肌梗死,让乔夕辰意识到生命无常,用个人的健康和快乐换取事业的成功完全不值得。而开篇的自杀片段,也让观众直面死亡,毫不点题,在异乡的人其实并不好,有点儿压抑和致郁,但这又是现实。三个年轻的女孩,面对好友的离开,虽然非常难过,但沉重的现实压力,让她们没有太多悲伤的空间,她们选择向死而生,勇敢面对生活的周遭。纪南嘉开始尝试寻一个结婚的对象,乔夕辰对待身边的人也更加温柔和包容。随着故事的推进,剧中出现了很多治愈的金句,引人向上。“世界从来没有抛弃你,所以请不要放弃自己”“没有谁规定,人一定每天都要笑”“要相信,总会有一个人,穿过黑暗拥抱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很爽,要不要试试?”“你不是矫情,只是病了”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着每一个流寓在外的异乡人。落得打
在男性一直都是权力主角的古代社会,文学作品都是“他”视角,女性无法成为叙述的主体,《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盼望游子归来的“思妇”形象。有担忧重重、努力宽慰自己的愁妇,“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有美丽可爱、勇敢表达的少妇,“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有内心坚定、甜蜜等待的妻子,“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
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诗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只能被动地当着“望夫石”,等待是她们唯一的生活,这是时代的局限,所以古代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动人,却并不明媚。
“真实感”是《我在他乡挺好的》最大的成功,剧中来自东北小城的四位女生,性格各异,但是却有各自的美好。胡晶晶有着传统女性的隐忍,她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他人,即使生活拮据,还想着给好友准备新年的惊喜;对陌生的老人她可以伸出援手;对家人的无理要求,她也是尽量满足;对喜欢的人,她卑微地爱着,全身心地付出,无条件地满足。她对每一个人的态度都是接受和包容,可自己内心的悲伤却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最终以悲剧收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胡晶晶”,她们承受着太多的精神压力,却又无法改变,只能默默忍受,是性格使然,更是原生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精神塑造。这样的女孩,往往让人心疼却又无法改变。剧中的许言,虽不讨喜,却又非常真实,她有着普通小女生的虚荣和容貌焦虑,有和小男友的吵吵闹闹和任性撒娇,对待事业没有兢兢业业,但也说得过去。这样的女生,好像随处可见,可喜的是许言最后的成长,她意识到“不是我买不起包,是我配不上它”,最后选择和男朋友理智分手,由一个无理取闹、一味追求浪漫的小女孩变成了可以独当一面、懂事独立的女性,她的转变让人心疼也让人欣喜。纪南嘉是四位女孩当中最成功的北漂者,但她却不是其他大女主角剧中塑造的精英女性,她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或是海外留学的经历,她不强势也并非十分富有。她的成功,源于她的勤奋努力和脚踏实地,她为人仗义,在妹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义
不容辞,冲锋陷阵,但她也有孤独和无助的时候,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也有迟疑和犹豫。如果说,这三个女性角具有典型性,那么乔夕辰就是现代女性的缩影,大部分女性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到自己的影子。她从小乖巧懂事,努力上进,有善解人意的父母,在工作上勤恳踏实,日常生活又精打细算。她为了有更好的工作状态,选择在特殊时期吃止疼药,为完成任务,她四处奔波,深夜加班,不矫情不做作。对朋友全心全意,对蛮横无理的同事和无聊过分的亲戚,她
二、时代的进步,女性的崛起:
两部作品都成功展示了游子流寓他乡的复杂心态,相较于《十九首》低沉的感情基调,《我在他乡挺好的》的主人公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则更加向上,更加阳光。虽然也有羁旅愁怀、悲观沮丧,但对未来的生活,他们依然充满希望,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虽然前路坎坷,困难重重,只要积极面对,就会有成功和幸福,虽然“行路难”,但终将会“直挂云帆济沧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千年已过,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不变,对梦想的追求未变,骨子里善良正直的品质未变,互帮互助的美德仍在。《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成功,在于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关注现实,真实书写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谱写了更为动人的现代游子之歌,
注:本文所引相关诗句均出于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0-214)。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保险[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58.
竞聘方案
[2][南朝·梁]钟嵘撰,李子广评注.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19:29.
[3][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1.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68.
寒露诗词>红其拉甫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也能正面直怼和硬刚。她展现了一个北漂女孩的辛酸和无助,一个人吃饭时,因中途去卫生间而被服务员误认为她已离开,未吃完的食物和餐具多次被收走;租房时,她被中介欺骗,无处可去;和自私自利的室友合租时,她受尽折磨,充满愤怒。但她也是勇敢而温暖的女孩,在出租屋里,她想尽各种办法去保护自己;走夜路,怀疑自己遇到变态男时,她虽然瑟瑟发抖,也积极自救;她爱家人,愿意为之全力付出但也进退有度;她心底柔软,对好友胡晶晶生前照顾过的小猫疼爱有加;因为工作的劳碌,她看过北京的朝阳,也望过凌晨的星空;面对感情,她真诚而又理智,与初恋分手时,她可以潇洒转身;再次重逢,也没有过多的纠缠和犹豫。在男友简亦繁恳求她一起去云南创业时,她虽有不舍,却依然选择拒绝。她始终都是一个清醒的女孩,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
的身上没有女主角光环,她的身边也没有为她排除万难的“霸道总裁”。生活中的种种不堪,她都能勇于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一个个生活难题。她不是“白富美”也不是“傻白甜”,她和恋人的关系,就如舒婷笔下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致橡树》)互相帮助,又彼此独立。可以说,这个角是这部剧真实性最好的体现。她的身上体现了现代女性的共性:聪明、勇敢、善良和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四位女孩来自吉林省的边陲小城,她们回到家乡的生活真实而又接地气,女孩们在洗浴中心里喝酒欢聚,更是地道的东北风。同时,东北话台词也增加了作品的幽默度和亲切感,让整部戏充满了浓浓的东北味,更加突出了“家乡”与“他乡”的对比。相较于南方女孩的细腻和柔软,东北女孩显得更加豪爽和直接,例如:在乔夕辰感觉到简亦繁可能喜欢自己的时候,她会直截了当地去问对方是否喜欢自己;在简亦繁面对嗜酒如命,难以应付的客户时,她以自己的海量和酒胆展现了东北女孩的豪爽和干练,这“女侠”的一面让众人侧目,也让男主角爱上了她;纪南嘉在相亲遇到无耻猥琐男时,会用自己练过五年泰拳的身手吓跑对方;三位女孩在面对胡晶晶前男友时,也展现了各自的厉害和泼辣。这些都体现了东北女孩的直爽和勇敢。改革开放后,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东北人选择离开家乡,在他乡创业和奋斗,也让东北成为人才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所以,这部戏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现实的映射。
知音难觅
美编 敏子  编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