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消息的实际写作中,文章结构其实有很多种,常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今天,我们来看一篇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学习另一种较为常用的消息结构——时间结构。用好这个结构,也可以使得消息的叙述变得更加流畅。
(注:下面的文字,黑为原文,蓝为点评文字)
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
收集836名烈士资料替98名烈士到亲人
(标题中事实明确,三代守护烈士墓;标题出现多处数字,体现细节的张力)
本报讯(记者孙凤志王谷雨)“你家先人严纯连烈士,经资料查得安葬在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中,今写信告知……”6月28日上午,农民卞康全寄出了今年写给淮安涟水籍烈士后人的第79封寻亲信。用这样的方式,卞康全已为五条岭98名烈士到亲人。500多名原华东野战军老战士、烈士亲属,因为他的牵线搭桥建立联系。(先用了直接引语开头,然后引出人物典型事件——写寻亲信,最后介绍人物的主要贡献——为老战士、烈士亲属寻亲)
卞康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庆元村人,今年53岁。他家东边不远处就是盐南阻击战牺牲烈士安葬地——五条岭。1947年12月,2000多名指战员在那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由于战事频仍,条件所限,先
烈们连姓名都未能留下便被匆匆下葬,堆成五条长岭。从爷爷卞德容开始,卞家祖孙三代人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多年不曾离开。(第二段开始介绍主要人物以及标题中的“卞康全一家三代”,回顾历史,1947年开始,“祖孙三代人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多年不曾离开”。)
“那年我8岁,父亲参与了掩埋烈士遗体。母亲搀着我就在旁边,告诉我,这些烈士都是为老百姓牺牲的,是我们最亲的人!”在卞康全父亲卞华心里,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小
时候,父亲常常带卞华去五条岭填土修坟。由于雨水冲刷,有的烈士遗骨暴露在外,他们就将遗骨整理好重新掩埋。后来卞华又带着卞康全,每年为烈士墓清除杂草,圆坟祭扫。(为烈士寻亲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缘由为何?卞康全父亲卞华讲述了父亲对他的影响,同时又提到了他对儿子的教育)
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人想把紧挨五条岭烈士墓北面的一块农田挖成鱼塘,这可急坏了卞康全一家。“如果鱼塘蓄水就会导致四周泥土坍塌,威胁烈士墓安全。”卞康全赶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进行制止,最终鱼塘没有开挖,烈士墓安然无恙。(本文按时间顺序铺陈,中间选取了一段烈士墓遇到“危机”并化解的事件,反映了这件事并不是一帆风顺或很轻松的,侧面突出卞康全工作细致、不易)
2009年,五条岭烈士陵园建成。亲历盐南阻击战的原华野十二纵队战士徐宝顺来到这里,看到曾经的战友长眠于此,情难自禁,然而让老人欣慰的是,卞家三代人情牵革命烈士,一直在默默守护五条岭。(本段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烈士陵园建成,从亲历战争的老战士的视角来写,反映了卞
康全一家三代做这件事的意义)
新闻结构“多亏卞康全的帮助,才到二伯的安葬地。”今年清明节,扬州江都的寇卫东老人来到五条岭凭吊寇福贞烈士,圆了全家几代人的心愿。(寻亲信帮助很多人到了自己的亲人所在,前面一段介绍了对战士们慰藉,这段突出对亲情的抚慰)
“烈士肯定有亲人,我要尽最大可能为烈士到亲人,让烈士魂归故里。”除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外,卞康全还与盐城、淮安等地党史、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收集整理出836名安葬在五条岭的烈士姓名和资料,并通过建立苏北烈士寻亲,与烈士亲属保持联系。卞康全有5本厚厚的来宾登记簿,上面记录着2010年4月以来每一位到五条岭寻访的烈士战友及亲属。(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这段交代清楚了卞康全为烈士寻亲的目的和做法,全文并没有用“辛苦”“认真”这种词,但是“5本厚厚的来宾登记簿,上面记录着2010年4月以来每一位到五条岭寻访的烈士战友及亲属”,令人感动)
“卞康全一腔热忱收集盐南阻击战史料,完善烈士生平资料,丰富了盐阜地区的红文化。”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吴建新说。(党史办主任从第三人视角,对卞康全的工作给予肯定,用直接引语收尾)
点评
这篇消息突破了以往的歌颂式写法,语言朴实,但是能感受到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同时,文章主体多用引语开头,真实、吸引人,文章内容也更丰富了。
从这篇消息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搭建写作结构。这篇消息,用了时间结构,娓娓道来。这种结构常用于时间进程标志比较明显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之中。
用导语描述了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中就已经告诉了读者这篇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进程来展开新闻内容,主体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头讲起,构造新闻主题,展开对新闻过程的叙述。这种结构的时间线索清晰,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表现前因后果,但有时候也容易给读者带来阅读疲劳感。因此,作者在中部插入了“五条岭烈士墓北面挖鱼塘”这个事件,提升了作品的节奏感,同时突出了卞康全一家对烈士墓无微不至的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