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5.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写7个生字,读准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
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1.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了解伯牙、锺子期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席慕容青春
二、新课教学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出示课件:伯牙、锺子期图片。学生交流关于伯牙的资料。
2.解课题,读课题。
(事件:鼓琴;人物:伯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小米和华为哪个好
4.示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细读课文,研读文本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文以载道(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从伯牙鼓琴时,锺子期所说的话。)
(1)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弹,锺
子期必得曲中意。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锺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不缺少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3)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4)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期货高频交易
知音难觅(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正在。)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美、妙。)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又使作者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4)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
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辣椒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