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  )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分封制崩溃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周王室的衰弱
2. 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是        (  )
A.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废井田、开阡陌        D. 实行连坐法
3.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体现在        (  )
A.各民族同仇敌忾,同争霸的奴隶主统治价级进行斗争
B.少数民族大量迁往内地与华夏族杂居
C.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频繁接触
D.战争加强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5. 分封制在周代初期巩固了周的统治,而到周代后期,却造成分裂割据,其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被破坏
C.分封制的局限            D.周天子势力衰退
6. 下列的内容中实质相同的是            (  )
①“相地而衰征”②“初税亩”③“开阡陌封疆”④“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 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②察举制度发展的结果
③汉武帝颁发布“推恩令”与此有关
④郡与王国实际上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牛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D.佛教传入中国
9.
昭君出塞
下图中反映的两汉时期关于和对外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0. 下列历史古迹中,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反映封建社会繁荣时期景象的是    (  )
①秦始皇陵兵马俑        ②云冈石窟    ③龙门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
A.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 从唐朝租庸调制中的“庸”的规定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实现了    (  )
A.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田亩为主的转变
B.从抑制土地兼并到放纵土地兼并的转变
C.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
D.人口税由比重较大到完全免除的转变
12. 对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产生的历史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都同时南移
②少数民族都大量内迁
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在战乱或割据时最突出
④以汉族为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13.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个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
相的官职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14. 隋唐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  )
A.封建国家        B.中小地主
C.官僚贵族        D.农民阶级
15. 隋唐时期,为了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的实行直接针对
                (  )
A.地方割据的严重性        B.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C.相权的膨胀        D.边疆地区的危机
16. 观察图,下面对该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
②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乐舞风格
③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上的多民族彩
④说明了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7.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18. 宋朝诗人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洲。”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  )
A.旨在赞美西湖迷人的景
B.赞美杭州经济的繁荣
C.说明杭州与汴州一样繁华
D.揭露南宋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危亡
19.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0. 宋辽对峙局面下的事实表明            (  )
A.军事战争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最有效手段
B.和平和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C.守内虚外是处理民族纷争的有效政策
D.以岁币换取和平是平息民族纠纷的可行办法
21.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段材料实质是说明了澶渊之盟                (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宋、辽人口的急剧增长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民展    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
22. 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                (  )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23. 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就是    (  )
A.内迁的过程        B.的过程
C.封建化的过程        D.农业化的过程
24. 下列科技著作与称谓不相符的是            (  )
A.《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B.《千金方》——脉学之宗
C.《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巨著
D.《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25. 三国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①大批北方农民南迁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发定
③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翻车等选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26. (20分)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4分)



(2)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4分)




(3)从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4)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7.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
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
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28. 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历史上有很多争议的两个王朝,有着很惊人的相似点。试就政治、经济、军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两朝的相似点。并说明秦与隋在历史上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15分)





















龙门石窟在哪






29. 简述辽、金、元、夏的制度(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