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行香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清夜无尘,月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紫的包菜叫什么【译文】

  夜气清新,尘渣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杯中斟满美酒,仰望夜空,遐想无穷。想这世间之人追求名利,不过都是徒然劳神费力,万物宇宙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更是短暂,须臾即逝。


  虽有文才却无赏识之人,倒不如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个愿望,每日间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此路不通

 

【赏析一】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对人生的感叹。看破了人间红尘,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为之辛苦劳神不值得。上片的名句,是最后三句: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隙中驹,从 白驹过隙 化出,指时光无情飞逝;石中火,也是描述生命稍纵即逝,火在石中燃烧,不可能长久,只能是瞬间闪烁;梦中身,意指人生恍然如梦。 梦中身 ,并非苏东坡创造,庄子早有人生如梦的感叹,那个蝴蝶梦,便是对梦中身的诠释。白居易《疑梦二首》中,有 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两句,相距千年的诗人,诗心相通。此词下半片,是苏东坡在
孤独中倾吐的心声。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似乎是悲叹怀才不遇,但接下来,却不是进一步发牢骚,而是寻到解脱的方式。如何解脱?抛却心里的所有世俗烦恼, 作个闲人 ,面对行云流水,弹琴饮酒,宠辱皆忘。上片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对下片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对得工整而有情趣,前后六个意象,情境完全不同。如果说,此词的上片是为人生的浮光掠影和匆忙叹息,有些焦灼不安,下片却是一个潇潇洒洒的转调,脱离了喧嚣烦乱的尘世,转入洒脱悠闲的境界。

知音难觅  以前见到有人评论这首词,说苏东坡表现的是消极遁世,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批评,其实可笑。诗人的焦虑、郁闷、愁思,都可以化为浪漫的诗意。这不是怨天尤人的哀叹,而是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千百年来,多少人读着这些美妙的诗句被感动,被共鸣。诗人的心灵,犹如一片清朗的夜空,容不得浊世尘埃,所以才会有星光月洒落人间。
茶树精油 

【赏析二】
青山
  行香子 是词牌名。 行香 即佛教徒行道烧香。其词牌是平韵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往往短句多,上下片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苏轼《行香子 清夜无尘》作于宋哲宗元祐时期。词中抒写了词人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之意。

  词的上片写道: 清夜无尘,月如银。 开篇为情感的抒情营造了环境。即夜气清新,没有尘埃,月光皎洁如银,突出了一个 洁 字。此种夜的洁美,恰与白天尘世的喧嚣形成对比。接着写道: 酒斟时、须满十分。 十分 即古代盛酒器。据记载,这种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词人把酒对月,美酒盈樽,仰望长空,思绪万千。读到此,不由得想到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 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人李白孤独时 借酒浇愁 所表现出来的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激情。此时,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 把酒问青天 也没有 起舞弄清影 ,而是在月光下,把酒独酌,严肃地思索人生。词人写道: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就是说,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
神费力的。连续用了两个 浮 字,强调了名与利的虚和无,也就是一种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的东西,如此劳神,有何意义!更何况人生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这里,词人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击石迸出的火花,睡梦中的经历。是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生也是须臾即逝,自然中的匆匆过客。在艺术手法上,词人运用了典故。也就是说,这三句分别出自《庄子 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昭明文选》卷二十六晋 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其一中的 人生天地间,百岁孰能要?熲如槁石火,瞥若截道飙。 和《庄子。齐物论》言人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这里,苏轼从古代典籍里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构成博喻,不但强调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也表现出词人不愿追求虚无浮名的思想。

  下片中,词人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即逝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就是说,即使有锦心绣口的文章,谁又能亲近呢!这是古代士人对自己 宏才乏近用 而不被知遇的感慨。我们知道,苏轼在元佑时虽受朝廷恩遇,因小攻击,而无所作为而感慨。其实,苏轼最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的人,是一个具有极为豪放达观的人生态
度的人。所以,他 且陶陶、乐尽天真 。 陶陶 即和乐、无忧无虑的样子。这出自《诗。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陶陶, 其乐只且! 按照陶渊明的观点来说,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苏轼却又不一样,面对如此环境,苏轼还没有打算立即退隐。所以,苏轼说: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其中, 几时归去 就是没有确定归期。而 作个闲人 确实令人向往的。因为,在田园或者山林里,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从生活方式来说,算是很惬意了。其中 对 字,是一个领起字,分别领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三个三言句。在艺术上,用词尤为别致,而且音节流转,具有悦耳之美。从儒家思想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而对苏轼来说,还是希望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在中国古代,多数文人的隐居并不是功成身退,而是政治理想之路断绝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就苏轼来说,他一生的政治生涯并未功成名遂,即使受到排挤,也没有退隐的行动。他到晚年还被贬谪到海南一带。这也说明了在封建社会,文人真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难的。因此, 仕 与 隐 往往是一对矛盾,很难调和的。
班助是什么
  总之,全词流露出了苏轼人生认识 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也表现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艺术上,把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使词作具有清新豪放的特点,即使表
现出一定消极思想,但也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作品。

 

【赏析三】

  苏轼是以豪放出名的;其词风的雄健奔放,浑厚旷达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多难的人生,使其成为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其作品既表现出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我们熟知《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及本文将要论及的《行香子》等诸多词作,均是豪放婉约兼具,旷达抑郁并存。

  因此,我们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下面仅就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对《行香子》作一简要赏析,以期帮助了解 真实 的苏轼有所裨益。
 

【赏析四】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佑时期的作品。

  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尊,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 把酒问青天 ,也没有 起舞弄清影 ,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此词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辨了。作者这首词里把 人生如梦 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 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 知北游》云: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象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 凿石见火能几时 和白居易《对酒》的 石火光中寄此身 ,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 齐物论》言人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玉《自遣》之 浮生暂寄梦中身 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是古代士人 宏材乏近用 ,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元佑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加以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
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 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陶陶 ,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陶陶, 其乐只且! 只有经常 陶陶 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苏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 几时归去 很难逆料。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东坡将此概括为: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就足够了。

  这首《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象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此词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 且陶陶乐尽天真 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
融合起来。

 

【赏析五】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被远谪海南。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我们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故此,我们有理由说,此词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