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人生——《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赏析智利火玫瑰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谈正衡在《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中用平淡的文风传达隽永的风格,将食与人生之境相结合,于平凡处落笔却生出更多人生况味。本文通过分析其语言之精妙,了解琴鱼茶的独特之处,进而体悟其于人生际遇之间相互暗合的关系。知音难觅
关键词:琴鱼茶;人生;乡愁 怎么增高
点笔顺
 
          一、
          “本是江南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这是谈正衡在另一篇散文中写下的文字,放在此处,恰好能准确表达他的创作态度,或者说是人生状态。如同谈正衡本人的气质一样,他的文章也极其具有生活气息。在他的散文集子《清粥草头咂咂鱼》中,每一个字符,都仿佛经过沸水的汆踱,再由他一一打捞起,最终为我们呈现出道道美味。谈正衡的散文生活化居多,但是又能品出几分文人的闲情雅致出来。《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中,以上特点最为显著。
          “从芜湖开车南去泾县琴溪,两个小时就到了,可以在那里漂流,看竹海,吃‘农家乐’的饭菜,买很好的茶叶。”这一句话倘若不诉诸于文字,仅凭口头表达,就只是一段同朋友的闲话家常而已。但作者并没有让这种闲聊继续下去,笔锋一转,接着写道。“茶与俗事游离,茶荡涤杂尘,茶拒腥荤之物”,读罢,读者马上就会体悟到不同的格调。使人猛然意识到,这并非只是闲话家常而已,作者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除却语言的日常化,谈正衡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文字的随性泼洒。尽管文笔随心所至,但却给人一种井然有条的错落之感。“随着沸水的冲入,杯中会腾起一团绿雾,晃一晃杯,绿雾散去,清澈的茶汤中,琴鱼们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背鳍徐立,尾翼轻摇,随茶汤漾动,似在杯中游,精灵一样,甚至如闻有唼喋之声,堪称奇观。”这一段关于琴鱼茶的描写,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真有几尾小鱼正在沸水中活灵活现地摇曳,唇口噏合,如闻唼喋。这一小段,长短句错落有致,仅凭句式营造的美感,就很形象生动。更不要说作者准确细致,如同百科全书式的形容。读罢之后,口中真是“清甘咸鲜,茶香浓郁,味道饱满新奇”。
          《琴鱼茶》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处,每一处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闲话与文人之言交融一处,随性与审慎之风充斥文中,让谈正衡《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于许多篇
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格调高雅的宣言。
          二、
          谈正衡美食家般的形象之后,其文人的身份不能让人忽略。文人依文字而生存,于字里行间,记录曾经心潮涌动的瞬间。《琴鱼茶》这个文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周敦颐借莲花的清雅高洁,比喻自己的品行操守。《琴鱼茶》中谈正衡也有借琴鱼抒怀的趋向。
路一直都在          《如闻有唼喋之声的琴鱼茶》里的琴鱼,之所以叫琴鱼,其中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来历。“宽袍大袖的晋代名士琴高曾隐居于此炼丹修仙,将饱吸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的那些丹渣弃入溪中,于是,这些丹渣就化成一条条小鱼。”无论这段历史传说真实与否,它的存在都为这些小鱼蒙上了一层神秘彩。此外,琴鱼“形状十分奇特,身不满寸,却是虎头凤尾,龙鳍蛇腹,重唇四鳃,眼如菜子,鳞呈银白”。长相奇特,又渊源神秘,而且“琴鱼远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独为皇家享用”。种种殊荣加身,琴鱼的身份自然是不能与普通小鱼相提并论。这或许也是谈正衡为琴鱼撰文的理由之一。
          文人们意欲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存在,借以传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渺茫感、超脱感。这些奇特的存在,更能
让文人们察觉到广阔天地之间的不同之美。《琴鱼茶》是谈正衡作品中较为别致的一篇。不仅是因为琴鱼“直到今天,产量仍是无法突破,最高年成也就在两三百公斤左右,市场上非轻易能见到”,更多的是因为它们的独特品性,或者说是人类赋予它们的传奇彩。“这些小东西也怪,一样绿树葱郁的清溪流水,它们却只衍生于‘琴高台’上下数里路一段水域。”“据说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便可听到悠悠琴声随着淙淙水流传来,这便是琴高在抚琴,无数指头长的小鱼便随着动人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洞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高山流水话知音,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知音难觅,得一人足以。谈正衡笔下的琴鱼们正是被赋予了这般彩。斗转星移,琴高早已仙去,而琴鱼历经岁月,代代相传,依旧鲜活的存留于世间。它们的存在,如同晋代名士琴高的化身一样,曲高和寡,品味清雅。对于携带一身魏晋风流之气的琴鱼,自古名士多吟咏。谈正衡提到了北宋诗人梅尧臣和欧阳修,他的态度或许恰好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能避免伤怀感慨,又自带游戏山水之间的洒脱。
          三、
          谈正衡说:“写江南,就是写故乡……品尝这些美食就是让肠胃还乡。”或许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的软水轻风,成就了很多文风细腻的作家们。汪曾祺曾说过,“人
到晚年,思乡之情变得强烈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总是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使我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创作观,不免让人唏嘘感慨。
海参汤的做法          很多有着乡村生活经验的作家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故土情节。比如常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比如经常在作品中缅怀故乡风土人情的寻根派小说家们。他们由乡村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向他们投来的的并不是友好的目光。唯独淳朴的乡村母亲依旧给与他们温暖与力量。他们向往着本质的生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范围再不断缩小。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取代了曾经各具特的村落。人们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房子里,失去了相互了解的兴趣。由此在许多作家笔下,产生了许许多多异化的人物形象。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在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的当今时代,在一个个充满雷同的城市框架中,记忆中的美食,就成了每个人心中,一处不曾被钢筋混凝土侵袭的精神自留地。美食,代表着回忆,也是一段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它是鲜活,独特,不曾被异化的存在。在很多程度上,它是乡村母亲的化身。
          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谈正衡的美食散文,“他笔下的江南以及江南小民与美食,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它激活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月辉下的村庄与河流,水塘里的水草气和秋虫的低吟,趁着月扳虾放罾的乡人,嫩生生的野菱鲜藕以及村庄的烟火……
让我安于俗世的心,忽然牵扯出一腔温柔情怀,在他的文字中我轻易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乡村和风物,仍在记忆里闪光……”
          这不正是谈正衡所期望的回归故乡所契合吗。各美食在他的笔下,是借今怀古的凭借,也是畅往未来的媒介。故土就隐藏在他笔下的一道道美食之中,乡愁就隐藏在不同的味道之中。
          结语
          谈正衡不仅是一个美食家,更是一位生活家。他饱含阅历,将人生的滋味,凝聚到小小的舌尖之上。将生活的种种况味,与味道相融合。既带给读者感官的享受,也给予读者人生哲理的阐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直觉得,一种美味就像一朵花,开在那里,虽然美丽娇艳,但唯有遇见和品尝到,花方能生动起来。”人生也同样是如此,经历过后才真正属于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学民 汪曾祺的散文观[J]. 文艺争鸣. 2010(11).
[2]卞永清.平民化的汪曾祺[J].苏州大学学报.2003(2).
作者简介:王蕾(1993.01—),女,山东省日照市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中国语言
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