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作者:
来源:《润·文摘》2010年第07期
作者:
来源:《润·文摘》2010年第07期
舒婷(1952-),全名龚舒婷,福建厦门人,祖籍泉州,当代著名女诗人。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月的黄昏》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20国文字,在出版个人诗歌译本达9种。
舒婷诗集 舒婷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但在50年代中期,家庭突发变故,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地区劳动。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从她四岁时起,外祖父母便开始教她唐诗,并给她讲三国、水浒、聊斋的故事。当她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便开始从舅舅、姨姨的书架上抽取了五花八门的书来阅读。及初中二年级,“”爆发,舒婷对这场政治风暴感觉十分迷茫与害怕,于是她本能地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躲到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世界文豪的文学世界里。然而1969年的“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而来时,面对狂热的红风暴、贫困的山村和善良的房东大娘,初涉世事的舒婷受到强烈震撼,她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作品,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此
时,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开始在知青中流传开来。1971年,一个思想仍然被牢牢禁锢的年代,舒婷与一位学政治经济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关于诗的政治的长谈,此次长谈对舒婷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让舒婷认识到,文学是有思想的,是承担着社会使命的,为此,她写了《致杭城》,这是收在《双桅船》里最早的一首诗作。
1972年,20岁的舒婷回城,她做过泥水匠、炉前工、统计员、讲解员。复杂的经历与内心的寂寞,使她开始用冷峻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品味生活中的微妙情绪,洞察人生的深刻内涵。此时,她写了《致大海》《海滨晨曲》《珠贝——大海的眼泪》《船》等一批作品,表达了困境中的青年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