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1期
2012.11.1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
□谢玉星
【摘
要】舒婷的作品展示了后的青年对人生苦难的体悟,对生活从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历程,她的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
理想彩,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使人看到了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
【关键词】新诗潮;朦胧诗;艺术特
【作者单位】谢玉星,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
、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舒婷诗集
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
浪漫、气质与风格,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的诗用女性的独特生命经验抒写了时代女性的精神和思考,有清新秀丽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之所以被称为朦胧派,是因为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
舒婷喜欢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各种朦胧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很少用平铺直抒的方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但是在她的诗里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兼具感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难懂,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她的作品中有对社会的批判,
也有现代主义的倾向,但是大多数时候表现出的是带着甜蜜的忧郁,带着感伤的希望,传达忧伤而美丽的心情。她的诗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尊严的肯定、对人格的独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一、大举张扬人性尊严与积极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乍暖还寒。尽管朦胧诗已被那些“受伤”的心灵广为传诵,但周围依然不断传来指责声,一切都似乎如此艰难。
基于当时自己对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的切身体验,
舒婷拿起手中的笔,用她的诗来把个人的忧伤、悲苦,推及到社会。她的诗歌,表面上给人以低沉的感觉,其实,舒婷的诗在低沉中蕴含着高昂,把所感到的个人忧患,表现得婉转而热烈,缠绵而深邃。现实中所没有的,所需要的,舒婷就用她的诗歌来表示。比如,诗人曾发出这样的追问:“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船》这首诗写于1975年,
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外的感受,从而在那个疯狂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年代里抒发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渴望与呼唤,但是其中却又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她这种独立自尊的女性人格,赢得了当时青年的认可、赞赏和崇敬。
从舒婷的众多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从没有失去过信心。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
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到。”她坚信纯真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重建,她坚信人性的回归将成为现实。这是多么强烈的渴盼,又是多么真诚的追求啊!而这正是舒婷的诗中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二、充满着迷人的艺术文采
舒婷的诗歌境界极富于画面感和充满诗情画意,她的诗歌,善于以物作抒情主体,以物象征,借物抒情,采用象征朦胧的物体来表达诗人的心态与情感,
这与其说是一种刻意追求,不如说是以物喻我,借我抒情,“物”是她的“面具”,“物”就是她自己。作者抓住物的特点,赋物以人格化,读起来内蕴丰厚,绕梁三日,需一波三折地品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并由此及彼产生新的审美创造,因而这种境界无疑也是舒婷理想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舒婷
·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