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诗词赏析
立夏诗词赏析一
1.《立夏前二日作》
陆游(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立夏时节处于谷雨时节之后,立夏与人们来说,代表着春去夏来,农作物也进入蓬勃的生长期。
且看宋代诗人陆游是怎样来描写自己眼中的立夏时节,“晨起披衣出草堂”初读此诗的第一句就被鲜活的生活场景扣住了心神。
“轩窗已自喜微凉”诗人并没有道出立夏时节的气候的变化,此句却间接的说出了夏日清晨气温还是清爽喜人的。
“回念春光无限好,只怨千杯难消愁”诗人的愁是身在“旅途”的怀念之情。“残红一片无处寻,分付年华与蜜房”百花的艳丽已无处可寻,分别给了绚丽的光阴还有辛勤的耕耘,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如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希冀。
2.《菩萨蛮夏闺怨》
苏轼 (宋)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闺怨柳丝长,新词透汗香。
回文工巧里,只笑粗心郎。
3.《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抗金英雄辛弃疾难得的充满温情的作品之一,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幅山水人家其乐融融的画卷,溪水潺潺,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可以体会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闻到每一缕香。
通过这寥寥数语,把我们带回到父母在堂,兄弟戏耍的童年时光。不妨在这个夏天,去到乡野,再次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溪头卧剥莲蓬”时听取蛙声一片,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抚平城市动物的伤。
夏天,乡野,一家人。
4.《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
陆游 (宋)
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
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
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
生活在时迁事移中变化,但诗在“通变”中说着不变的真理。
在陆游这首标题冗长的“感怀诗”中,最打动我的是:“富贵贱贫俱有恨”和“泪尽何由地下知”。
通俗易懂的诗句,自人生洞察中道出最简明的事实,不论谁都有出世,也都要谢世。富贵者的入骨之恨不外是富贵为何永享不成,而贫贱者的不平之恨也无非是贫贱为何摆脱不能。
由恨而哀,但泪水流尽,也不会有一个地下人得知。此诗题作“凄然”,却全然表达了“模写事情俱透脱”的通达诗境,表明诗人对普世真理的揭示。
谷雨诗句
而以一首《歌》说了同样真理的莎士比亚,要晚陆游数百年才高呼出:“帝王蝼蚁同化尘埃”。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全诗由夏夜纳凉的感受和怀念友人的心情两部分组成。
开篇就是遇景寄咏,细品却不止是单纯写景,同时引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巧妙运用了“忽”、“渐”一快一慢二字,传达了夕阳西
下与清月东升给人的直观感受,表现出诗人内心活动的一种快感。
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源自身心两方面的惬意。接着又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延展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的侧耳倾听之共鸣。写荷写竹恰是夏夜给人的最真切的现实感受。
继而诗人又想到此处该有音乐,“欲取鸣琴弹”以即景却因慵懒“欲取”而未取,由“鸣琴”牵惹起了挥之不去的波心起微澜的怅惘。不由得令人忆起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绝响,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纳凉过度到怀人上来了。
此时此情此景,诗人是多希望有老友在侧畅谈品奏、共度良宵。可枉然期待友不来,难免就生出些惆怅,乃至把“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进了梦乡,居然就在梦中与故友相见了。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余味萦绕不绝。
看似写一种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和无知音的小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涵,然而写各种感觉虽刻画无痕却细腻入微,诗味盎然且回味无穷。具有素朴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6.《千秋岁·咏夏景》
谢逸 (宋)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夏日让人想起的,多是自由舒畅的姿态,而从谢逸的这首词,看起来却是伤感,是因为他看到花落、预感春之将尽吧。
从小寒到谷雨,众芳宣妍的春天在楝花摇落中戛然而止。“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九字便俱有了视觉、听觉和嗅觉。楝花洁白的花瓣和淡紫的花蕊铺天盖地,如梦似幻。这与刚才睡眠中的梦叠加到一起,不知依旧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中。然则,那飘向远方他乡的情愫是真切的。绵长阴郁的梅雨季
节过后,有清爽的风起,本该舒展畅怀的,可是作者却因为梦里的记忆,以及眼前的落花,还有鹧鸪求偶的呼应鸣叫声,唤起了哀思。
上阙各个风物冥冥间堆积了庞大的情感,让一个本安于南窗淡泊、琴棋书画的人,忽然间升起:“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这样直白而强烈的激情来。“修竹畔,疏帘里。”重放了过去的一场聚会。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与“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的回忆场景何其相似。但晏几道写得热烈,谢逸冷静。
歌舞兴罢,正如二十四番花信风经过,而风和尘死水微澜般的拂动和细细的楝花香一样,在不易察觉的静雅里透露着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