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原则
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加强综合设置,促进学习环节的衔接,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教育方式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就。
202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解读 2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22版“课程性质” | 2011版“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
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版“课程理念” | 2011版“课程理念” |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典范性,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 |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三)“课程目标”(单列):
2022版“课程目标” | 2011版“课程目标” |
1.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感受语言文字丰富内涵,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总目标(9个)。 3.学段要求。 (1)识字与写字(第四学段新增“欣赏名家书法”,其他不变) (2)阅读与鉴赏(第一、二、三学段新增“整本书阅读,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第四学段新增“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他不变) (3)表达与交流(整合2011版“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内容,第四学段新增“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其他内容无变化) (4)梳理与探究(整合2011版“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一学段新增“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段新增“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第三学段新增“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第四学段新增“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语文学习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其他内容无变化) |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合在一起表述 1.总体目标与任务10个 2.学段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育 |
(四)“课程内容”(单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