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2.了解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3.理解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认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四、课时安排:2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师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进行研究。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语文教育及研究
的现状,进一步掌握语文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把语文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同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教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实验区进行,2004年开始在全国展开。这是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语文教育改革。这次改革,一方面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国外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国内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都对这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本课程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把这次改革的拴会背景作为研究的起点。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改革的速度一直是比较快的,从整体上看,大概每十年就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改革肯定会带来震荡,为什么要改革呢?这实际上是这些国家或地区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做出的反应。
1.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性质和战略地位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
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各国政治决策层又不约而同地发现,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由此,世界各国又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和价值,开始研究21世纪对本国教育的挑战。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4月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说:“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们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被世界各国的
竞争者赶上。”报告又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接着,美国又发布了美国社区学院未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设社区——对一个新世纪的展望》,日本和英国分别发布了政府教育白皮书《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向21世纪迈进》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都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充分展望。这些有关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文献,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归于一种认同,就是面临21世纪,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2.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
教育的先导性指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先导作用。这种先导作用表现在教育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一个国家和民族广阔的前景。因此,教育是在新的经济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产业和动力源泉。教育的全局性指教育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诸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着本质的联系,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基础性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是社会经济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也是迎接挑战、增强国力的重要基础。
3.教育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西方国家的改革进行得更早,也更系统、更深入。
美国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1958年实施“国防教育法”的课程改革;第二次改革:60年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70年代提出了“恢复基础教育”的口号;第四次改革:80年代针对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的教育危机与文化素质危机,提出了新的基础课程(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第五次改革:90年代,以布什总统颁布的教育法令“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克林顿政府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为标志,又进行了教育改革,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持续不断的趋势。
日本教育改革:50年代:国语教育开始打破“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模式,代之“以生活为中心”。 以生活为中心在日本是有传统的,我们国家的虚假作文,在日本的生活与文中是不会出现的。中学生能不能做到有话可说,在我国这也是个十分苦恼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生活领域的东西打开,思路引导这个上面,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写作素材,我们说生活不会枯竭的,那么,作文的素材就不会枯竭,那么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如果一定要追求高尚的
、崇高的理想、崇高的境界,那作文肯定是虚假的。60年代:“以系统学习为中心”; 70年代:教改“以探求为中心”;80年代:在改善国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国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90年代:“以生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反映了面对未来新世纪的挑战,该国教育速度与时代同步的特点。
语文教育我们周围的其他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改革的步子也都是很快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我国政治决策层头脑同样清醒。
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词,这就是我们后来称为“三个面向”的指示。“三个面向”从战略高度集中揭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发轫与张扬,是关于“素质教育”的经典论断。
1985年5月,我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三个面向”为指针,阐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框架,同时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主张。“四有新人”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包容了未来社会人的素质的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1993年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同志的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得以进一步落实,确立了新时期乃至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内容和步骤,其所贯串的思想仍然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素质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而成了《纲要》的一个响亮口号。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主题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随后国家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浪潮开始在我国形成。
(二)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总结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个性化,未来教育将更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2.教育的创造性,未来教育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育的超前性,未来教育将显得更为重要而先于经济和其它一切事业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80、90年代之交发表了《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先行),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为未来)。”“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这是当代教育、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
4.教育的终身性,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知识老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变短,因而单纯传授知识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因为随着世界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最好的天才学生的脑袋也容纳不了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正如郎格朗所说,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将人生机械地分为受教育时期和工作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因为很多知识是学生在校时期尚不存在的,所以,传统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它所培养的学生也不为社会所欢迎。由于人们学习的东西不断出现,教学就变成了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学校教育就变成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的终身教育,教
育越来越变成了学习。
5.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的全时空性,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育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6.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既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也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7.教育的完整性,未来教育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完整性的教育创造完整的人格。
8.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因此,教育必须走在社会变革的前面,预期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9.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科学研究的依赖性。未来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换句话说,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研究,就没有未来的教育。
(三)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