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思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
对语文教师来说,把握好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是用好新课标的关键。
Part.1认识新课标的理念
· 时代新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代表党和国家对语文教育的“刚性需求”。
一是顶层设计。教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有政治属性,不是纯学术问题,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最终指向“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提高质量。老百姓过去最关心的是“有学上”,现在要求“上好学”,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三是解决问题。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学的深度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 改革新目标
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实际上蕴含着改革的“三大导向”。
一是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即通过“三种文化”培育“三有新人”。三种文化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教育理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目标导向,规划课程内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是问题导向。新课标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提升科学性、系统性。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语文教
育是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能力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语文教育三是创新导向。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以文化人。将“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作为语文首要核心素养。第二,坚持素养为纲,任务驱动。将高中语文课标归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化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体现了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体化设计。第三,坚持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设计,统整三大主题。新课标既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又有中国特。
· 教学新要求
一是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增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是提出包含四大板块的素养型目标;
三是设计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
四是制定作业设计、学业质量和评价考试等标准,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使评估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有了具体参照。
Part.2把握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
· 发挥新课标的“风向标”作用
新课标无疑是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助推器”,具有方向性指导引领作用,但最终要靠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来落实,而且关键在落实。
新课标的实施不能只停留在专家解读或培训上,要真正变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实际行动才能奏效。
如何用新课标的理念教好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信息载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一线教师既要关注新课标的素养型目标、结构化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但也不要被名词术语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弄花了眼,更不要被什么“阶段性”“发展性”“情境性”“过程性”“整体性”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