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看法 
王财贵教授讲座观后感
      2001年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儿童经典导读,被多方称赞称赞,赞扬其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在观看完当年的演讲视频后,我收获良多。在某些方面王教授的观点震撼了我的固有思想,可是我对有些方面还是存在着怀疑甚至不认同。
      王财贵教授的演讲主要在宣扬读经的重要性,指导老师进行读经教育,改变目前的语文教育方式。通过对目前国人语文水平的分析,不同学科的教育方式介绍比对,对读经教育的方式成果的介绍展示,王财贵教授向所有人传递读经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所有聆听讲座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王教授的演讲幽默风趣,言辞富有冲击力,论点论据相辅相成,演讲水平可谓一流。但正是这演讲的风格,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各种营销人员。王财贵教授似乎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销,读经的传销,因此一开始,王教授给我的印象是有点做作,但是在一番深思后,我认为王教授的观点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可以认可的的。
在认知学科的教育方面,我十分认同王教授的观点,即要懂了才教。反观目前中国的科学教育,以早为优,大部分学生在一片茫然与痛苦中应对试题,或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有丝毫的明了。如此得到的结果,只是人人有科普的知识,无科研的能力,大师级人物大部分都是“海归”学子,本土教育出的人才少之又少。中国的认知学科教育确实操之过急。我们在这方面应当做出改变,在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培养兴趣与能力为主。
      关于美感教育、语文教育的观点我同样深表赞同。人的气质,对美的感受确实是在早年培养起来的,美的事物,高雅的氛围确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语文教育同样如此。但感觉王教授终生不忘等等的说法实在有些过分夸张,环境的熏陶毕竟是要长期进行,只是婴儿时期,人对周遭事物十分敏感,极为容易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学习能力较强。艺术、语言的学习应尽早,我给予充分肯定。但过多的输入也只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物极必反。
      至于演讲的主题语文教育,我更是感触良多。
一开始,王教授便以“残害”一词形容目前的语文教育,让人震撼而惊愕。但当在谈及中国的人为文化侏儒现状的时候,震惊转化为惭愧,身为炎黄子孙,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几
乎是一窍不通,却对外来的各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深感崇拜,热衷学习,崇洋媚外。我,感到无地自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精简优美,更是我们与历朝历代文人士人交谈、与传统文化对接的重要桥梁,可是我们却放弃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如今普通百姓读不懂文言文,看不懂繁体字,语文能力下降,这种文化的断层是多么让人心酸。无论从人的语文能力方面,还是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讲,推广读经是必须而且紧迫的,我们缺乏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做的是一代接一代地重建原有的文化环境,而我们这一代已经长大的人,要做的,是亡羊补牢,是努力培养下一代人的文化素养。读经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手段。
      演讲中,王教授引用了胡适等民国文人的成长经历,以此说明读经对一个人文学功底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诚然,读经有利于人掌握文言文能力,汲取大量的传统文化,以为己用,可是民国时期有千千万万人读经,不见得每人都能成才,每人都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王教授的观点有些以偏概全。现实是,读经对具有文人天赋的人有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可是读经没有神效,大部分人即使从小读经也难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对于“小朋友,跟我读”的读经教育方式,我觉得不能毫无保留地利用。这种方法似乎过
于简单暴力,只是在利用儿童的超强记忆能力,将经典著作记入脑海里,让这份记忆自己发酵。虽说在人的早年,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出基础的语言能力、文言文能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进行简单的记忆、不假思索的输入,儿童不太可能对经典内容有客观的分析,未能筛选分清糟粕与精华。没有具体指导教育的读经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抗拒程度,毕竟儿童有各自的兴趣,强行灌输某些他们并不感兴趣事物,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反感。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小朋友,跟我念”作为教育的方式。
      王教授经常强调,在很多方面,学生是不用教的,他自己就会,似乎对于儿童的自学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可我认为这只是王教授在宣传自己的读经教育时为引人关注而使用的过激言辞。学生自己不会糊里糊涂就懂了,要通过阅读,理解,接受他人指点,方可有所领悟。而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又是不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由此而言,教学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的语文教育需要改变,需要回归传统。王教授的读经教育不能说就是千金方、万金油,它只是一种探索与尝试,我们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继续探索,出更为合理的方法。
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看法
      中国目前的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由易到难,适应学生的不同心智成长阶段。除了考试具有一定震慑力外,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理解要求不高,学习压力适中。从方式上,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发展规律,完全符合作为一门学科的要求。从基本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已经足够,中国文盲的数量急剧减少,绝大多数人可以看书读报,提笔写字。
可是,我们似乎把过多的重点放在了考试身上,忽略了语文作为思想意识交流工具的作用。同时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白话文教学上,忽略了传统文言文的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断层。
目前的语文教学内容分为白话文字词拼音、语法结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作文表达以及文言文的字词翻译、运用和阅读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显然在把语文当做是一门对汉语进行理性分析的认知学科,将语文模式化,站在一名研究员的高度进行研究,而非以语言运用者的角度对待语文。而且考试已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诚惶诚恐,扛着精神上的负担。语文教育本应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的工具作用,
培养阅读表达能力,了解语文的美,而现实的教育却简化忽略了语文的本质,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使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乐趣。由于语文的学科化,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关注面仅限于课堂,忽略庞大的延伸内容,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方面没有受到指引,吸收的内容过于杂乱,最后一无所获,甚至还只是一只井底之蛙。由此,现代语文教育的成果,以目前状况来说,只能是扫除文盲。
一门语言,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它还具备纵向传递的功能。中华文言文一脉相承,是古人智慧、2000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本应以此媒介去承袭创新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气质,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却不是太重视这一点,内容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不足,以至于直到初中乃至高中,学生才对文言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引用王教授的话,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没救了”。其实现代汉语只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部分,大部分来自日本,如各种双音节词均传自日本,我们不给予重视,传统文化不仅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还可能越走越远。
语文教育
现在的早期语文教育还呈现出一种幼稚化、肤浅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并不能以适应儿童的心智发展为理由。课文的内容大多以幼稚化的儿歌儿诗,幼稚化的故事为主,儿童学习
语文是在学习如何运用它,而幼稚的课文教给他们的,除了一点点白话文的基础,就是这些幼稚的内容,这并不是寓教于乐,这是在阻碍儿童的成长,阻碍他们学习更有用的知识。古人以《三字经》、四书五经进行幼儿启蒙,不见得就在为难儿童,最终他们既能使用文言文技能,也能承袭传统文化,一举两得,他们也并未丧失白话文的能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方言。现在全国提倡普通话,各种方言正在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危机,这种危机当然不是完全消失的危机,而是方言文化的危机。我们似乎正在走向语言大统一时代,但是和文化一样,没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哪里会有春天。普通话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是汉语言的一个标准,是国内沟通的桥梁,是对外交流时的标签。而方言是地区文化的代表,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载体。国语和方言不能此消彼长,要共同发展。
对未来中国语文教育期盼
        基我对于语文教育现状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要更好地走下去,全社会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方式要进行改变,教学内容要增大传统的比重,注重语言的运用,减小考试的压力。
        全社会要重视语文,要正确认识语文,首要认识语言的本质,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语文的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使儿童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为以后的学习与运用奠定基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熟用才能生巧,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书籍,多读多听多写多用,在使用中提升。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降低难度,减少考试对学生的压力,丰富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以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语文的知识,展示语文的魅力,要鼓励学生运用,不能一味灌输。如增加现实情境语言运用的内容,介绍更多语文相关的生活知识,增加纯阅读课程等等。语文的教学也要以引导为主,老师为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最大的例子莫过于作文与阅读,老师在作文上应只给予学生技术上的指导,对于内容以及立意等等不该有太多的干涉,阅读上老师应推荐相关的各类读物,让学生自己去读。
        鉴于现代汉语与传统汉语渐行渐远,语文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与过去接轨。让语文完全回到文言时代是件不必要也不可能的事,我们只须将文言文带回国人眼前,尔后人人能看懂,人人了解其基本用法,我觉得这已经足够了。而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幼年开始,同时赋予他们可接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阅读是重要的途径,因此读经毋庸置疑是首选。其次,文言文写作也是可以考虑的教学方式。
        对于方言,语文教育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当地的特。普通话提倡,但要有度,不可蚕食方言的生存空间,不可切断方言的传承。方言要发展,要挖掘其原有的文化,但并不代表它可以阻断全国各地的人们的交流。因此,不同地方的语文教育可以适当地添加少量当地方言内容,除了发展,还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时的亲切感,调动学生兴趣。
以上即是本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