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解决教育的普及性问题,让每个适龄儿童都上学,都能接受教育;二是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把“教书”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
一、 关于人的培养
语文素质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定性结论,轻主体发挥;重教法研究,轻学生指导;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重智育教育,轻全面发展;重尖子生培养,轻面向全体学生;重考试成绩,轻全面评价。在整个语文教学进程中,把学生当成机器,让学生被动接受,不把学生当“人”,甚至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感知的活生生的人。从生理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能表现出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思维的活跃表现在动作上是敏捷,意志上是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有耐力。
语文教育在这些方面也应该训练和培养。从心理层面看语文教育,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只有人进入了状态时才能进行,这是传统意义上和现行教育中都要求达到而又未达到的。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想像的开启,思维的训练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性。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人的素质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要有灵巧的双手,要有会审美的五官,要有知识的头脑,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些都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志。语文教育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求善、求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并发展这种美好的感情和理性,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新课标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等,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