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佳节为媒  育劳动美德——传统节日中的劳动教育之元宵
摘要: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传统节日传承着民族传统习俗,凝聚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是培育儿童核心素养的优秀载体。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文化生活与劳动中体验民俗与传统,丰富对劳动的体验,提高对劳动的认识,从而传承劳动美德。
关键词:传统节日 儿童 劳动实践
要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就应从儿童抓起,以亲临、亲触、亲做、亲悟为原则,让孩子们能真正体会到劳动实践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劳动教育的契机。元宵节做元宵,端午节包粽子……这些富有文化传承的仪式性的活动离不开劳动。如何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儿童的劳动美德呢?
一、知传统文化,激发劳动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儿童参与劳动的兴趣。真正的劳动教育是心的教育,而非仅仅为
身的教育,为什么要参与劳动?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明白,所以劳动前的引导、启发至关重要,这能让孩子们了解劳动的意义所在。
以元宵节为例,我们组织孩子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元宵节的风俗、文化,把收集的资料汇总起来,一起交流、学习,明白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学生观看人们过元宵节闹花灯放烟火的有关视频,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这类脍炙人口的古诗,说“张灯结彩”此类与元宵有关的四字词语,讲各种有趣的元宵小故事,玩音乐小游戏《闹元宵》等多种活动,以此增加孩子对于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与认知,知道“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理解了元宵节做花灯、搓汤圆的意义,对于祖国传统习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归属感。这样的活动前奏下,劳动教育就有了温度——烟火气息,也有了高度——家国情怀,使得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倍增。
二、行传统习俗,指导劳动技能
“每逢佳节倍忙碌”——在传统节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孩子完成节日庆典中所需的物品或食物,增强动手能力,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引导孩子深度参与到传统节日庆典的活动中,
增加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间的交流,熟悉节日活动中特有的语言、语境,从而初步形成劳动社交能力。
元宵节的图片
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因简去繁,创新传统节日过节的方式。以元宵节为例,开展了四个环节的劳动实践——扎灯笼、猜灯谜、搓汤圆和品团圆活动。为了学会扎灯笼,元宵节前就组织学生观看传统灯笼的制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到传统的扎灯笼:材料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工艺比较复杂。从实际出发,我们就引导学生变废为宝、就地取材,从创新的角度增加灯笼的功能或简化制作的难度。这时,我们把活动引入家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并鼓励家长把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用镜头保留下来,发到里共享。可以说,大家做的灯笼是各有各的精致,各有各的巧妙。其中有:用套水果的黄泡沫网袋套在泡沫上做的灯笼、用多个压岁包折好组合成的灯笼……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剪刀、钳子等工具,学会了用丝线扎、用胶水粘等技能。回到学校,孩子们把在家做的灯笼挂到教室里,把预先准备好的灯谜纸条也贴在上面,猜灯谜活动就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猜对的孩子可以获得印有元宵节知识的小书签。元宵节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搓汤圆环节,面团是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用红薯泥、绿树汁、南瓜泥、紫薯泥等和成的,拿到教室里,孩子们看着就喜欢,都跃跃欲试,有的把袖子都挽起来了。指导孩
子洗尽双手,给桌子铺上干净的桌布,提醒孩子认真做好准备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彩面团。搓汤圆看似简单的操作,门道还是不少,搓的姿势、力度是关键,如果把握汤圆的大小,怎么处理粘手的面团,以及怎样把汤圆摆出好看的样子……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学问,他们爱学,也乐体验。在反反复复的指点和手把手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闹元宵》中,孩子各自搓出了一小袋汤圆,有的还把各的汤圆摆成各种形状,好看又好玩。活动结束,孩子们把自己搓的汤圆带回家,家长在里说,吃到了孩子自己做的汤圆,别有滋味。就这样,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元宵,让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劳作中,感受到学习并掌握一些劳动技能的乐趣。
三、促家校联动,提升劳动效果
孩子只在学校学习的劳动知识和掌握的劳动技能是有限的,这样的劳动实践往往会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无持续性……这些都影响劳动实践的效果。这就需要家校联动,搭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促进资源共享、协调与整合,让孩子背后的家庭能够资源共享,智慧共生。
我在元宵节开展的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均以家校联动的形式
开展:搜集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准备做灯笼的材料、备好做元宵的食材、将材料整合汇总、作品展示评比……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参与的面更广,成效更大。学生家长从事的劳动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不同的地方,教育背景、见识与阅历不同。努力挖掘家长资源,可以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家长带领孩子真正走进元宵这个节日: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交流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的担当与责任感,体会制作手工作品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这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享劳动成果,深化劳动意义
参加劳动活动不等于劳动教育,真正实现教育过程要让劳动结果有教育意义,起教育作用。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用他人丰富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尝试新办法、探索新技艺。所以,反馈与评价是劳动教育意义得以深化的重要保障。
评价以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为主,包括生生间的评价、师生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做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它带有艺术展示的特质,可以直观地看到劳动成果,提升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元宵节活动过程中,我们
会把活动视频和图片保留下来,有的制作成美篇,引导家长、孩子共同欣赏,参与评价。在制作灯笼环节,我们会评选出心灵手巧奖、最爱动手奖;从大家挂在教室的灯笼中,我们会从造型、功能等多个角度评选出最美灯笼和最佳创意奖;在猜灯谜环节,我们会评选出猜谜达人、猜谜高手;搓汤圆环节,我们选出劳动能手奖、互助同心奖……这样评下来,几乎每个小朋友都有收获。颁奖仪式上,会让每个孩子们准备几分钟的获奖感言,分享交流劳动的快乐与收获,升华对劳动的认识和情感。
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兼有文化熏陶和劳动养成的双重功能,通过传统节日的系列劳动实践,既增加儿童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意识,促进他们增强劳动技能。
让节日之美、劳动之美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行走在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幸福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