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第一单元
◎认识29个生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字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段落。朗读、背诵古诗《鹿柴》。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能说出印象深刻的画
面。
◎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口头表达
◎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书面表达
◎能用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tZJ i»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
观潮教案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一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江面“笼罩”着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海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所有这些画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至卜拉长变粗",至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一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循着“传来响声一出现白线-拉长变粗一
形成水墙一飞奔而来”的线索,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的动感画面。此外,“人声鼎沸”“踮着脚”“人又沸腾起来”,这些词句都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了不同的画面。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平静,江水涨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课文配了一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4.学习重点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5.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6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考查
“震”“霎”
"逐”的读音;指导"贯”"昂”''鼎”的结
构。
3.指导集体交流书写要点:"盼”右上部是"
八”,
不是"人”;"堤”和"堵”左边都是"”,不是
宇舌动意图说明: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可让学生造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