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1.认识本单元“潮”“牵”“巢”等生字,其中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滚”“稻”等28个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理解 “山崩地裂”“人声鼎沸”“万马奔腾”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2.反复读文,按照时间、地点转换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抓关键词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生活体验、抓事物特点、调动各种感官想象丰富画面,并与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从中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激发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4.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描绘自然之美。
1观潮教案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观潮
课型
新授课undefined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两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像闷雷一样在滚动”、“一条白线”写出了潮未到声先到的气势。“白线”“前移”、“拉长”、“变宽”、“横贯江面”写出了潮越来越近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再近些,“白浪翻滚”、“六米多高的白城墙”写出了潮的气势。越来越近时,浪潮“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方面写出的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余波之大,水涨之高,衬托潮来时的宏伟气势的意境,激发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作者观察细致,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写大潮的壮观,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2.学习者分析
1.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梳理课文条理、揣摩文章顺序、了解课文内容、概括自然段中心意的能力,这些是学习课文《观潮》的有利条件。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练习,学生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学习训练,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训练,学生对这种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要求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是落实这个重点语文要素的有利条件。
  3.关于句子的学习,第一学段和三年级主要是读懂句子意思,至于体会句子表达的意境、情感和所包含的意思,虽有涉及,但仅是初步接触、感知,进入四年级,才真正进入学习训练,以逐步形成能力,因此,感悟描写潮水句段表现的意境是难点,要组织好有关的学习训练环节,以突破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4.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2)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5.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 (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 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 2020年-2021年最新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那么,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 样的呢?
学生活动1
通过预习,在文中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 )
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目的在于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自然地把学生带入 文本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活动2
3.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盐官镇屹立 昂首东望 顿时 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震耳欲聋 霎时 余波 教师强调:“震、霎”为翘舌音。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1)课件出示云雾中的山,帮助理解“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2)链接播放人声鼎沸、嘈杂的音频,体会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比喻人声 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  学生观察图片时,重点引导说出水面与天边相接的画面内容。  (3)出示水天相接的图片,直观理解“水天相接”。 (水天相接:形容烟波 浩渺,广阔的水面看不到彼端。经常用来形容大海或者壮阔的水域。 )   (4)出示江水浩浩荡荡流淌的图片。 (浩浩荡荡:水势浩大。)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书写指导中,重点突破难写、易错的字。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学的活动3
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和人们的表现。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4.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活动意图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 上,理清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钱塘江浪潮之美。
9.特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和实际撰写)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集体讨论来锻炼能力,教学时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语文文字的美。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学习哪个场景的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的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